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自贸试验区如何对接新发展格局

  作者:尹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秘书长。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4项、横向课题20余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近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就必须认识到目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进一步来看,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但也正遭遇逆全球化思潮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美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中国传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发展韧劲所在,孕育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它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短期之策,更不是被动之举,而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着眼长远发展的主动选择,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发展格局具体会带来哪些新的要求?它对自贸试验区意味着什么?自贸试验区又该如何做好对接?这次演讲,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和大家作一些分享。

  既包括产品市场循环,还要有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循环

  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已有一段时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存在偏差。

  就“双循环”而言,它涉及“内外”,但重点是“循环”。“双循环”不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充分循环,还包括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充分循环。目前,后两个市场的充分循环还是一个短板。

  从促进要素市场循环来看,除了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还要大力建立和发展第五个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

  促进土地市场循环,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循环,除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等外,还需要大力推进新型人才红利的涌现。

  促进资本市场循环,重点在于建设多层次、开放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金融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促进技术市场循环,要顺应中国从技术引进向技术创新转变的大势,构建有利于激励、保护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技术应用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

  而促进数据市场循环,重点在于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数据资产化、数据交易、数字内容生产和数据有序流动。

  从推动服务市场循环来看,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卫生等服务业的发展,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小差距。

  专业机构测算显示,2019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1%,但同期服务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6.6%。总体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促进循环不仅局限在流通环节,还应进一步打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所有环节。要打破阻碍循环的垄断,打破阻碍循环的内外、地区、行业及层级壁垒,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设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大市场。

  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建设自由贸易港,都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现超大市场自由流动和有效循环的新路径。要着力破解“蜂窝煤”、碎片化和“孤岛化”等现象,着力推进一体化市场建设。

  挺过“极点”完成中长跑,获取更大韧性与更多发展空间

  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可以获取更大的韧性与更多的发展空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内需,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受此次疫情的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心正在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兼顾安全、稳定和繁荣。我们需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环境、制度优势,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构建满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面对全球化的逆风和回头浪,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什么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它意味着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要在制造业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要加快双向开放,资本流动要“引进来”“走出去”,产品和服务要扩大出口、进口。

  同时,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国际合作,强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中心节点位置,提升全球核心要素的配置能力;要推动更多的双边、多边经贸协定的签订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完善与规则体系构建;要以问题导向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促进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这里,可结合自贸试验区来具体谈一谈。大家知道,自贸试验区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综合性试验区域,是“改革的掘进机、开放的破冰船”。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系统化的强大动力。这有助于自贸试验区建设避免出现“极点”现象。

  所谓“极点”现象,是耐力运动中常出现的一种不适症状。如果以短跑的状态跑长跑,在300米后就会出现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不适感。此时,跑者需要坚定目标,调整呼吸和步伐,挺过“极点”,以便顺利完成后面的长跑。

  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与行稳致远,需要有持久的目标和动力。从国家战略任务的角度来看,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中长跑,而不是短跑。

  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索更多先行先试的“自选动作”

  进一步来看,自贸试验区如何对接新发展格局呢?

  一个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强主动探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内涵非常丰富。除了面上推进,在重点领域还可沿着“顶层设计+基层探索+锦标赛机制”的路径进行探索与突破。为此,自贸试验区应该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更大范围地在重点领域、难点领域、痛点领域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出新路、积累经验。

  另一个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大差别化探索。

  除了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等“规定动作”以外,还可以根据自贸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侧重地对接服务新发展格局,主动探索更多先行先试的“自选动作”。

  一些自贸试验区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有序扩区。扩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贸试验区承担探索任务的试验承载能力,基于更大的空间、更加充足的资源、更多的市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功能提升;扩区是为了在一个整体连片的行政地域内探索系统集成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自贸试验区还应当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促进循环,促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市场配置和循环便利化向自由化升级。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走在探索自由化的前列,初步形成了“5+1+2+1”的制度创新框架。具体就是,促进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打造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抓紧细化和落实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自由流动与循环,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他自贸试验区也应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市场配置和循环的自由化方面大胆探索,争取形成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将“珍珠”集成为“项链”,聚力打造“双循环”重要连接点

  新形势下,自贸试验区要率先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以“坦克开路”的方式突破阻碍流动和循环的障碍、藩篱。“特斯拉速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8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外资股比限制;7月10日,特斯拉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签署协议,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2019年1月7日,特斯拉超级工厂奠基;12月30日,首批国产特斯拉汽车正式交付。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应进一步复制推广特斯拉审批模式和服务模式,让“特斯拉速度”成为常态速度、标准速度。

  同时,可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升级版,以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企业;可进一步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增长极。

  由此,自贸试验区具备成为“双循环”重要连接点的天然优势。对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而言,就是要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和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要建设成为重要连接点,就需进一步增强全球核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心节点地位。要培育和发展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主体,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提供国际化、市场化的制度型公共产品

  要建设成为重要连接点,就需对标国际经贸最高规则。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从“边境”规则向“边境后”规则延伸,更多体现为对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自贸试验区要加大压力测试,也要深入探索“巨系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之,自贸试验区需要进一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同时也应该及时总结、归纳,将“珍珠式”制度创新成果集成为“项链式”公共产品,为中国积极参与乃至部分引领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上一篇:从史前遗存中寻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下一篇:解放周末/言讲|话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