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青少年成长要有时代偶像来激励 ——杨雄研究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妇儿工委智库咨询专家、十三届上海市政协社会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青少年的偶像引导,在功能上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质,在内容、形式及方法上又超越道德教育的范畴,包含更为广泛的指向意义。

去年,我们课题组发布了一个报告,题目是《上海00后青少年心目中偶像调查报告》。报告提出,当代上海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呈现当代性、杰出性、标志性等特征,反映了多元、开放的道德审美取向与偶像接受心理。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重要起步阶段。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视角来看,在这一生命阶段,他们特别需要人生榜样、青春偶像。与此同时,青少年成长与价值观养成,也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力与奋斗。如何将当代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求梦想的理想、激情保护好、引导好,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要使命与应有责任。

■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相似的人进行25年的跟踪后发现: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多成为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者,能安稳工作生活,无特别成绩;27%无目标的人,经常失业且生活动荡。可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非常重要的

■崇高的信仰导引伟大的长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过三个以“万里”为计的活动:万里长城、万里“丝绸之路”、万里长征。这三个“万里”中至少有一半与信仰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少年要获得发展,要有一组时代偶像、一套核心价值观加以激励、示范与引向

丧失意义支撑,容易产生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和无助感

人往往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而总要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

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现代人一旦丧失了意义支撑,就容易产生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和无助感。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能仅仅具有“工具理性”,而且需要终极关怀。

客观地说,年轻人生存生活问题没解决好,精神生活也不会好;反之,一个人精神生活不丰富,物质生活也缺乏意义。只有当一个人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一种平衡,人的内心才会有持续的安宁、满足。哲学恰好能较好地帮助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确立起正确的人生意义、生活信念。

哲学是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进入现代哲学时代之后,人们似乎不再关注形而上学的世界,不再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转而关注现代人生存的现实困惑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可分为“外在生活”和“内在生活”,前者是物质生活,后者是心灵生活。人光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在生活,灵魂是无法安顿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时下,许多年轻人整日忙忙碌碌,但内心世界很空虚、很无力。这是现代人遇到的哲学问题。于是,人生意义问题就出现了,即物质满足后精神生活如何充实?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促进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与生命的成就感。但是,技术理性带来的不都是美好和幸福。人类在享受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特别是,若仅仅生活在追求物质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世俗标准意义上的“成功”并不一定使人们拥有持续的幸福感。

对于青少年而言,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不少青少年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观迷茫,个人常常陷入虚拟和虚无而无法自拔。由此,一些人寄情于偶像崇拜。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与其心理成熟过程密切相关,它不同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那种反映人类对超自然力的恐惧、敬畏、忍耐与服从的精神文化心态,而是一种年龄性或阶段性的发展现象。偶像崇拜尽管存在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特征,但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共性的文化特征是流行性、青春性和情感性。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感染和支配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对偶像产生情感依赖与共鸣,甚至将整个身心融入青春偶像的精神世界之中。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它将他人或团体当作崇拜的对象,期望自己也能羽化成为对方或将对方视为学习的目标,以享有对方的尊荣,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并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性”是青少年偶像崇拜最重要的特征。

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行为特点是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冲突。例如,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往往伴随超越社会约束标准的行为冲突。常见的现象有热衷于名人隐私、收藏名人用品、行为模仿、陷于偶像幻想境界等。这些行为特征在青少年个性发展和道德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削弱对学校生活的兴趣。

与歌手、影星相比,思想先驱和英模人物成为偶像的比例偏低

回顾几十年来的偶像变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时代的特点与价值观的演变。

上世纪60年代,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年轻的新中国面临种种困难,决定了这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全国有2000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由此,邢燕子、金训华等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上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中国社会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当时,青年的标志偶像有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这一时期的偶像如同雨后春笋,从社会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基于传统标准的社会道德楷模,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少年英雄赖宁、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另一类则是各行各业取得成就、成功的人士,如中国女排以“五连冠”收获一代代年轻人的仰慕,又如来自港台地区的金庸、三毛、琼瑶等在内地拥有一大批追随者。

上世纪90年代,青年人的标志偶像有罗大佑、崔健、周星驰、王菲……在歌坛、银幕、球场上,一个一个明星因受到青年崇拜而崛起,又一个个因受到青年冷落而暗淡。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偶像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进入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深度和意义的所谓“无厘头”时代。随着2005年“超女热”的出现,偶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有人说:“海选”表明青少年偶像开始进入平民化时代。这说明,每一代青少年都会“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偶像。

进入21世纪,青少年的偶像更趋于多样性、选择性与个性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不少政治领袖成为00后学生“心目中最崇拜偶像”。这反映了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也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对国家的积极认同、对当代伟人的深深崇敬。

除了杰出的政治领袖人物之外,马云、钱学森、雷锋、袁隆平、鲁迅、爱因斯坦也位列前15位。同时,流行音乐歌手、当红影星、著名球星、网红艺人也是00后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其入选人数占前100位偶像人物的30%。特别是,偏阴柔审美风格的男歌手,如王源(13位)、易烊千玺(14位)、华晨宇(17位)、王俊凯(23位)以及李易峰、鹿晗等,不同程度地受到热捧。

相对而言,那些思想先驱、民族英雄、英模人物等入选比例偏少。统计显示,他们合计要比入选的歌手、影星、球星、网红艺人明显偏低。例如,虽然不少青少年提及孔子、马克思、邱少云、董存瑞、岳飞、屈原等,但与上述流行音乐歌手、当红影星、著名球星、网红艺人相比,前者的票选和排列相对靠后。

在入选“心目中最崇拜偶像”前50位中,科学家占比仍偏少,仅有8位,分别是钱学森、袁隆平、霍金、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陈景润、牛顿;作家、诗人更仅入选4位,即苏轼、冰心、李白、金庸;而能代表当代杰出艺术家、音乐家的,仅有郎朗1人入选。

这可能与时下青少年热衷追星、追求时尚以及智能手机普及有较大关系,导致“00后”对网红人物较为熟悉。由此,也为我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主流价值传播提出了课题。

克服成人社会不足,不断整合主体价值、主流价值与主导价值

尽管偶像行为对青少年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但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功能和意义。

进一步来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青少年事实上接受着三种形式的价值观影响:主导价值、主流价值和主体价值。所谓主导价值,即社会核心价值,是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提倡的规范价值;所谓主流价值,即能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接受并能影响未来走向的社会价值;主体价值即青少年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亚文化。

应当说,任何一个社会都会通过教育向年轻一代传递、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念。在指出青少年身上不足的同时,又会努力改造社会本身,克服成人价值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主体价值、主流价值和主导价值能够趋于整合。在此基础上,成人社会有责任帮助青年人扣好价值观形成的“第一粒扣子”,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青年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研究显示,12岁至18岁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如何让青少年学会自主选择、自我决定,学校需要创造环境,既做好引导工作,又给予足够的尊重。

人生目标选择为什么重要?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相似的人进行25年的跟踪后发现: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多成为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者,能安稳工作生活,无特别成绩;27%无目标的人,经常失业且生活动荡。可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时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重要起步阶段。在这一生命阶段,特别需要人生榜样、青春偶像的引导。去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隆重表彰了100位在改革开放4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行各业杰出代表人物。如何让这些热爱祖国、投身改革、敢为人先的时代楷模,成为指引青少年成长的“人生导师”,成为他们崇拜敬仰并愿意学习的偶像,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工作,总是力图选择有益于社会的文化,并将其传递给社会成员和下一代。尽管青年人总是试图区别于上一代,但文化是守不住、扔不掉的,因为历史是延续的。即便在人的多向性价值选择成为可能的今天,青年人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抛弃传统意味着被传统抛弃。

从世代传递的角度来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离开上一代的文化传递,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同样,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没有一个被大家所认同的主导文化或核心价值,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哺”。由于年轻人在新技术应用上的优势,向青年人学习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传统主流价值的传承也需进一步加强,要启迪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成人作出榜样。一句话,要求青年做到的,成人首先应该做到;要求青年人信仰的,成人首先必须信仰。

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对普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较以往显得更为迫切。崇高的信仰导引伟大的长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过三个以“万里”为计的活动:万里长城、万里“丝绸之路”、万里长征。这三个“万里”中至少有一半与信仰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少年要获得发展,要有一组时代偶像、一套核心价值观加以激励、示范与引向。

总之,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偶像和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走向。当代青少年只有拥有坚定的信仰,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创造不负时代的成就。只有构筑正向青春偶像,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正能量。

上一篇:解放周末/言讲 | 场外音
下一篇:刘后滨: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