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欢欣的交杯酒里,盛着民俗文化
——仲富兰教授在2018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的演讲
■ 21世纪的婚俗变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在朝着多元的、理性的、进步的、男女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婚姻不是缤纷的乐园,但更不是阴森的坟墓。婚姻就是婚姻,它淡化了恋爱的浪漫、增添了家庭的琐事、舍弃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只要彼此理解包容,就能相互磨合,进而达到风雨同舟、心心相印
如今,“江南文化”成为一个研究热词。在我看来,文化有很多层次,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要观察一种文化,从习俗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这里,我想和大家交流江南传统婚俗中的 “合卺”习俗。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婚姻其实是很难处理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婚礼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民众“婚须六礼”,据说是周朝姬旦所规定的,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千百年来,传统中国人对于这套程序可谓耳熟能详。江南婚俗也大抵遵循六礼的规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信物为定”。在历史演变中,人们对婚俗六礼的称呼也逐渐口语化。例如,纳采称为提亲;问名叫合婚或合八字,即托媒交换庚帖;纳吉,称为定亲,也就是男方送去定亲礼物;纳征,演变成送聘金礼物,相当于当代的订婚;请期,称为择日、择吉,即商定婚期;亲迎,即迎娶。
但是,婚姻结二姓之好,夫妇琴瑟相和需要一个渐进交接的过程。许多吉祥美好的寓意与象征,其实是从 “合卺”开始的。在江南文化中,“合卺”之礼已传承千年。这是一种古老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合欢酒)。
江南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江南地区深深的历史印迹和社会烙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南文化中的观念认知。当代人在面对婚恋困扰、寻求婚姻幸福的过程中,体味一下“合卺”之礼背后的深刻意蕴,也许能从先人的智慧中获得启示,从而赋予江南文化以更多的时代价值。
夫妻“三拜”是对天地、祖宗以及婚姻的宣誓
六朝以来,江南不断开拓,逐渐形成了“东南财富地,江浙文人薮”的繁盛面貌。江南婚俗中出现了“十里红妆”的场面。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床”尽管不在婚俗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是很多汉族地区婚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运送嫁妆往往成为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加之江南水乡水网纵横,新娘子有的要坐着摇橹船,慢慢摇到新郎家去。于是,“十里红妆”就变成浩浩荡荡的婚船船队,一担担梳妆、一杠杠嫁妆流光溢彩。司马光曾评说,这是“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
婚礼仪式的重点当然是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三拜”强调对天地、对祖宗以及对新婚的承诺,可以看作一对新人的责任宣誓。同时,婚礼上还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新郎新娘各端一酒杯,面对面站着,用拿酒的手臂相互交错套折,喝尽杯中酒。两人喝酒时,在场的人高声喊道:“喝口交杯盏,一辈子不翻脸。喝口交杯酒,偕老到白首。”
这种喝交杯酒的习俗,源自“合卺”之礼。卺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其味苦不可食。古籍记载:“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象征经由婚礼将二人连成一体,分之则为二,合二则为一。饮了卺中苦酒,意味着婚后生活应该同甘共苦、喜忧与共。
匏还是古代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到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这样做的寓意是使两人拴在一起,永不分离。
关于“合卺”,古往今来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唐代士子韦固路过宋城(今河南商丘东南),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检阅书信,身边布袋里装满了彩丝线。韦固问询何故,老人答曰:“即使男女双方有深仇大恨,或分居天南海北,只要用此线将他们双足一系,便得结为姻缘。”由此,便产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俗语。这也许是破卺为二的酒具用彩带绾成的由来。
到了宋代,“合卺礼”又有了新的发展: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大吉大利。
明清江南婚礼中“牵红巾”的习俗,由合卺时的彩丝线演变而来。红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而是让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及至清末民初,交杯酒仪式发展成“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革除,“攥金钱”常为“掷纸花”所代,唯交杯酒之礼不废。
婚礼为“天地间头等大事”,故万万不可草率
“昏礼者,礼之本也。”古人对婚礼极其重视,认为是天地间的头等大事,甚至直言“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和,君臣和则天下治,故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婚姻如此重要,故婚礼万万不可草率。
在拙著《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我曾引述《仪礼·士昏礼》所保留下来的传统士人娶妻之礼。几千年的婚礼和婚俗制度很是繁复,对于当代人来说似乎过于繁文缛节,甚至有点索然寡味的感觉。
其实,古代婚礼通过对仪节、饰容及举止等的种种规范,含蓄地表达男女双方不断融合、不断深入交往的过程,也蕴含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是因重视婚姻而体现的谨严之序,亦是尊卑合体下的亲亲之义。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合卺”古礼仪式逐步在淡化,但一些基本内容依然传承下来。如吴地,包括苏州、上海等地一直流行在撒帐后用红绳拴连两只木酒杯、斟满两杯酒,新郎新娘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并将杯抛于婚床下的民间习俗。在江西的一些地方,由伴娘和伴郎照顾新人交杯互饮,新郎先饮,新娘后饮,再互相交饮,三次而成。在江苏南京,由伴娘照顾新郎、新娘互饮交杯酒,然后把酒杯交换一次,再举杯互饮一次,以示夫妻恩爱。
长三角的一些地区还有要求新娘新郎各吃两个汤圆,然后互换碗盏再吃两个。将“合卺”交杯酒演化成“吃汤圆”、“吃圆子”的“交杯换盏”习俗,同样寓意亲密和合。在此过程中,伴娘还会念道:“交杯换盏团团圆,夫妻恩爱乐相随。老君送来麒麟子,明年生得状元儿。”
在一些江南农村,还有婆婆请新媳妇吃汤圆的风俗,故意将汤圆煮得半生不熟。当新娘吃一口圆子时,婆婆问道:“生吗?”新娘照实答曰:“生的。”一语双关,婆婆脸上顿时笑得合不拢嘴。古往今来,老人家不就是盼得个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么?
实际上,“合卺”古礼也确有子孙繁衍的寓意。“卺”者,葫芦形圆多籽,类似于十月怀胎的孕妇。葫芦与人类生殖有着密切关系,新婚时行“合卺”之礼即是预祝子孙兴旺、“卺生”未来。
坦率地讲,古人结婚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婚礼场合伴有饮酒和食物,既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物欲。毕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以饮食来激发人的生殖欲望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事情。由此可见,“合卺”仪式体现出浓浓的亲厚之意,象征寓意是多层次的,且这些寓意是相关联的。
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向往不会改变
传统婚庆的礼仪程序上,通常还会从男方亲属中选出一个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来主持。现在的人称其为“福娘”,古代则没有这种称呼,一般的叫法是“娶亲太太”。
婚礼上,“娶亲太太”会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再斟上两盅酒,分别给他们各饮一口,后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这种喝法是很多汉族地区的传统。
从交臂喝“交杯酒”,再到酒席上的嬉戏,不仅浪漫,而且热闹。它表明,两个人要好,语言已经不能替代了,还得来一杯交杯酒,引得满堂叫好。然而,不论习俗如何演变,它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异同,其寓意和所积淀的心态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夫妇永结同心。这种心理暗示将长久影响一个新家庭的生活。
这种习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大智慧。所谓“合卺”,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承诺。匏里的酒是烈的,匏的丝是苦的,喝过这杯交杯酒,意味着两个人不能轻易反悔;喝过这杯酒,意味着往后要彼此扶持、互相呵护、白头偕老。在一些地方,婚礼上的“交杯酒”喝完了,还会把葫芦瓢系在一起、挂在墙上,提醒新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背信弃义,不要忘记结合时的初心。
古代“合卺”之礼在洞房内举行,所以又与入洞房连在一起。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有一首《金缕曲·赠梁汾》的词,其中写道:“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对新人承诺永结同心的美好画面。再如六朝时钱塘《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情长至天涯,不管世界怎样多变,诺言都是不变的。
古人一直强调“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最后落在一个“信”字,所谓无信不立。重诺就是讲信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向往是不会改变的,人们希望拥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期盼找到一个与自己携手一生的爱人。
面对婚恋困扰、寻求婚姻幸福要有“大智慧”
古往今来,家庭都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夫妻则是家庭的核心。“合卺”是婚俗中的核心符号,本质上折射出四重稳定的要素:一是生理的和谐,二是生活的安定,三是情感的稳定,四是内心的平静。
生活安定、内心平静,才会有婚姻的质量。正可谓,稳定才能求繁荣,而这恰好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与前提。
应该说,江南婚俗或者说中国的婚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迹与社会烙印。这是应当承认的事实。
21世纪的婚俗变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在朝着多元的、理性的、进步的、男女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婚姻不是缤纷的乐园,但更不是阴森的坟墓。婚姻就是婚姻,它淡化了恋爱的浪漫、增添了家庭的琐事、舍弃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只要彼此理解包容,就能相互磨合,进而达到风雨同舟、心心相印。
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婚姻也是很难处理的关系。唯有凭借真挚的心,汲取前人积累下来的真知灼见,提升经营婚姻的智慧,把握正确的航向,才能稳妥地驾驭婚姻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
坦率地讲,在婚俗规范日趋模糊的时代,在选择多元与社会宽容的大环境中,婚姻关系也可能不得不接受失范带来的迷茫与痛苦。离婚率不断攀升,“恐婚族”不断壮大,“闪婚”、“闪离”频度走高,只恋爱不结婚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的……面对这些新的情况,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大智慧”。
同时,也需要完善有关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既避免规范制定的主观性,又防止草率和鲁莽;既要保障离婚自由,又要让滥用自由的人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上的这句话,充满了人性的哲理与人文的关怀。只要男女相悦、互谅互让,这句话就不会过时,就仍然是我们对爱情、婚姻的最高理想。
思想者小传
仲富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出版有《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国民俗学通论》《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