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丁夏: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应该怎么让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今天我们请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丁夏教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丁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访谈

点击观看完整访谈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应该怎么让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宣讲家网请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丁夏教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一、开创了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开创了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焕出发青春活力,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丁夏: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谈谈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点。首先,我们不能把改革开放40年单独割裂出来看,这40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新阶段,要把这个阶段看得透彻,不能仅从今天来看今天,要有历史的眼光。从历史上看,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呈“马鞍形”发展的文化,就是有起伏,有顿挫。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互相发展自己的学说。这些在辩论中不断有所创新的文化,使得中华文明一开始在文化上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按照汉代班固的说法,先秦有十家(十个流派),每一派还有若干学者,这样的盛况在几大文明古国里面是唯一的。

第二个高峰是唐宋时期,在李唐赵宋这两朝,中国文化也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唐朝涌现出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王维、李商隐、李贺、王昌龄等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人。很少有哪个国家在一个朝代涌现出那么多的诗人,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宋朝也是,涌现出了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一大批诗人。这两个时代都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第三个高峰是近代,特别是最近的40年,这40年最大的文化成就,我用四个字来概括——古今中外。什么叫“古今中外”?现在我们的文化体现了什么?古今融汇、中外贯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今天的北京,甚至在中国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你都能看见中外古今的文化在那里交融,发出璀璨的光芒,比如在国家大剧院就可以欣赏到西方主流的话剧;在很偏僻的地方,可能最新的文化元素就在那里大行其道。这种古今中外的大格局,是我们今天文化繁荣、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也是有别于前面两个高潮的一个最根本的地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文化大舞台。有很多事情,古人是想象不到的,比如孔子,尽管过去人们就叫他“至圣先师”,但是他本人肯定想象不到,两千多年后,他的学说、他的思想,有这么多人感兴趣而且认真研读。

孔子还只是这些浪花中的一朵,古代的优秀文化在今天的中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个现象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今天,我们文化发展真正展现出全新的格局,而且有了文化的自觉。什么叫文化自觉?你可以看出来,今天“文化”这个词,有了前所未有的使用广度和深度。人们很喜欢用“文化”来概括一个行业或一件事情的最高境界。比如谈酒的时候,有酒文化;喝茶的时候有茶文化,吃饭的时候,有饮食文化;互相见面交流的时候,要有礼仪文化;甚至一个公司,有公司文化、企业文化。“某某文化”这类的词现在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词汇都是过去没有的。过去可能会说一个东西很好,比如说某个酒很好,但是很少有人用文化的概念来谈论它,分析它。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大文化观、新文化观的形成。这是无形的东西,但也是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酒文化,微妙之处语言都难以表述,但它又是存在的,只有“文化”才能概括它,归纳它,分析它。所以我说,新的文化观在过去的40年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文化”这个词用得越来越广泛,这也是最近40年文化大发展带来的结果,更不要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文件,为文化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做了政策上的充分准备。这些都是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所以,要用历史的观念来看待今天的文化成就。历史的观念告诉我们,这40年的文化发展是几千年文化长河中的又一次波涛涌起的高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跟这样一个文化的发展、成长相伴,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

主持人:改革开放40以来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我们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日益繁荣。请谈谈您的看法。

丁夏:文化的繁荣,我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是从一些现象可以看出来。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诗歌是许多中国人的爱好,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什么意思呢?如果不学《诗经》,你这个人就不会说话。这里的“不会说话”不是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说不能很好、得体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古人必须好好学《诗经》,学了以后,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的诗词爱好者,而且不限于传统的古体诗,还包括新诗。有些新诗诗人也是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比如年轻的诗人海子,他留下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为什么?太美了。

据我所知,全国范围内,喜欢写旧体诗的人,十年前大概有五万多人,现在只会更多。《全唐诗》有多少首?保留下来大约有五万首。五万首诗在今天是什么概念?今天这些诗人,每人一年写一首诗,就是一部《全唐诗》。一个诗人,一个诗歌爱好者,怎么可能一年只写一首诗呢?所以,今天仅古体诗这一个品种,它的作品就比唐代还要多。所以我们说繁荣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主持人:您说的是诗歌,我觉得最近几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很快。

丁夏: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品种,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它跳过了出版这个环节,可以依靠崭新的网络传播工具,迅速传向整个社会。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必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才可以为别人所知。作者自己就可以把作品放到网络上,让别人看见。这样一个崭新的传播方式,的确给今天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这也是新的文学样式和传统的文学样式的相互交流。比如,网络文学也可以变成影视作品与纸质读物。所以今天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技术的进展是既快又常常令人意想不到的,你很难预知将来会如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不知道再过40年,我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这40年的文化发展,不光有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政策、政治环境,它还赶上了人类科技进步最快速的半个世纪。最近的半个世纪也是人类的科技进步最快速的半个世纪。有句俗话叫“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我们可以借这句话来形容当今科技的发展。也许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一个崭新的东西推出来以后,就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传统文学总的作品数量虽然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但是单本的印刷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了。过去一本小说印上万本,那太寻常了,不值一提,十万本、二十万本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有的甚至上百万本。但是今天,很难有一部作品能有这么大的印刷量,不是这些作品不好了,而是新的文学品种出现了,在平分秋色。

我们讲40年文化发展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正好处在一个科学昌明、技术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的时代,这就使得文化的节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一个作家可能要奋斗几十年,才能闻名全国。比如杜甫,从他开始写诗到他后来成名,几乎用了他一生的时间。为什么?那时候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主要靠口耳相传。现在我们处在网络的时代,在短短的几天以内,就可能让一个人闻名全国。比如来自湖北农村的余秀华女士,她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但是喜欢写诗,成为了一个诗人。如果在古代,我相信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农村来的女诗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了。

主持人:现在通过互联网都能看见。

丁夏:互联网缩减了过去的种种差异,大城市小城市的差异不存在了,中国外国的差异不存在了,城市农村的差异不存在了,先到后到的差异也不存在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主持人:现在一些现代文化,吸收了许多外国文化,同时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文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影视、综艺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元素,比如《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用歌唱的方式,让年轻人所接受传统的诗词。再比如《中国诗词大会》,都是用让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丁夏: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说双向交流很重要;另一方面坚守我们的传统同样重要。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逐渐兴起了大规模对国学的学习,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国学热”呢?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判定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是通过你的长相,从长相来说,亚洲人种,尤其是东北亚人种的长相很接近,而是通过文化。因为语言、文字、习俗,这些于文化层面的东西,是你的标志。比如过去人们只对我们的各种古代工艺品自信,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学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开始被提到文化建设层面上来,国学在各方面得到复苏。这种复苏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在文化上给了中国人自信,哎呀,原来我们的老祖宗的东西那么好,我们的书法那么漂亮,我们的绘画那么典雅,我们的音乐是那么富有个性,祖宗制的器具是那么精美。这不光是一种现象,也落实为一种经济,文物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比如齐白石先生,他刚来北京的时候,一张画两块大洋。那时候他没有什么名气,知道他的人很少,他的艺术还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他去世时已经90多岁高龄了,我刚才说杜甫用了大半生才赢得后来的名气,齐白石先生用的时间更长了。那时候齐白石先生的画一平尺百十块钱,现在多少?上亿呀。难道过去大家就不知道齐白石的价值?不是。是当时人们衡量齐白石的画的参照不一样,那时候他只是一个落后国家的画家而已,现在他是一个强大国家的著名画家。

主持人:现在一提齐白石就是国画大师。

丁夏:国画艺术开始得到广泛认可。所以,“国学热”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中国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孔子恐怕也从来没有想到,他的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以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不只中国人在读他的书,外国人也在读他的书;不止他的书被广泛阅读,他的生平还被搬上了电影荧幕;孔子的很多言词,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引用。可以看出,民族复兴,最先复兴的是文化。文化的强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结果,同时也是前提。

三、改革开放40年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主持人:请丁老师来跟我们谈一谈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丁夏:这些成果有些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这些“无心插柳”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超过百年了,但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面,我们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据说老舍、沈从文、巴金都曾经被提名过,不管这些传言是真是假,有一条不能否认,最后他们都没有评上。这个现状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也是最近这40年。莫言是政府有意培养吗?不是。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也不对。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吸引全球的目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怎么会去关注一个中国作家?但是,当你这个国家的商品走遍全世界,当全世界没有一个超市不卖中国的商品,当中国的游客遍布世界各国,当“中国”这个词每天都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评委们就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学。我们知道,得诺贝尔奖的作品并不是本国文字,需要被翻译才能被外国评委所了解。莫言的作品很早就被翻译为多国的文字,他的作品才能被诺贝尔奖评委们所关注,所熟悉的。实际上,远不止莫言,近四十年来,我国许多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中国国人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文化强大、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面,文化方面出现了很多标志性的东西,可以说,过去的40年是中国文化爆发性发展的40年。

主持人:比如说故宫博物馆,现在推出了一些周边产品,像一些书签、模拟奏折,以及一些宫廷茶点,让你能吃到,能看到,甚至能打开一则圣旨。我觉得这都是咱们文化发展的成果。

丁夏:这些问题涉及近四十年文化发展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文化开始具有商品的性质,当然历史上文化也是具有商品性质的,比如古人写字有“润笔”。今天文化发展很大的特征,就是文化随时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存在,而且文化需要以商品的性质出现,它才能真正的繁荣起来。文化不应该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文化需要经济的滋润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比如故宫的展品,陈陈相因,时间久了,大家就审美疲劳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故宫的展品面貌和以前相比有极大的区别,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人思想更解放了,要把一些过去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以文化商品的面貌出现。文化商品不仅没有损害这些东西的价值,反而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知名度和流行度。这就是认识到了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它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存在。所以,这改革开放这40年的文化大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比如之前上映的《红海行动》,国产大片,不输于任何国外大片。

丁夏:因为它一方面弘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遵循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对场面拍摄的讲究,不是粗制滥造,让观众看了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所以,不仅要有好的主题,还要有精良的制作艺术,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传播效果。商业和主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是绝对对立的,商业的手段对主题的宣传,完全可以起正面的作用。现在大家越来越明白,要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包括在文化这件事情上,不要拒绝它,不要贴标签。

四、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双向交流

主持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离不开我国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为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双向交流,我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丁夏:中国文化固有的品质就是开放性,向外国文化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直都有的。但是我们今天进入了更加自觉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不像以前一样,把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我强调,在开放中要形成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气派。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还是希望中国文化有自主性,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这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的,不排斥的;另一方面为我所用,融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比如电影、钢琴、芭蕾舞、歌剧,这些都是外来文化艺术形式,我们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们有了自己的歌剧演员,有了自己的油画家。当然,油画引进中国已经有几百年了,明朝万历年间,西洋文化就到了中国。但是在那几百年的时间里,发展非常缓慢,真正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所以,把握这两个方面,对我们文化双向交流很重要。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40年里面出现了一个教育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学习外语达到空前的热度和广度。中国学英语的人,比美国和英国的总人口加起来还多。为什么?因为这是全球化的时代,只有自己一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现在应用最多就是英语。另一方面,和国内的英语热并行的是什么?是汉语热。大量的外国人也开始来学汉语,

外来民族学汉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国家概念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时候,汉朝就有了匈奴人学汉语的先例,包括隋唐的时候,日本人和韩国人来中国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但是直到今天,才有这么大规模的学习汉语的热潮。现在有多少人在学汉语?大约4000万人。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在汉语存在的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几千万人在学习汉语。学习汉语不仅是学一种语言,还包含与语言相关的观念、习俗、爱好。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现象。

主持人:像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融入到西方歌剧里,走出国门在国外展演。

丁夏:是,比如张艺谋的《图兰朵》,将意大利歌剧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比如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电影《功夫熊猫》,中国文化的元素活跃于他们的影视作品。

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中国的版图不是960万平方公里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扩张。但是同时,我们也丝毫没有压制外国文化,文化的接受多半是自觉、自愿的,也多半是和非文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没有人能阻挡文化中国的迅速发展。

五、让中华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主持人: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占据全球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丁夏:看这个问题,不光要有未来得眼光,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有极强的稳定性。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文明古国,但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真正稳定的就是中国。比如我们最早的甲骨文,虽然不能全部认识,但是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发展历程,并逐渐成熟以后,我们就完全认识,几乎不存在隔阂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今天还能够在文字上和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沟通,横跨几千年而没有障碍,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理念还来自于孔孟、老庄。比如中国人很喜欢讲“养生”,“养生”这个词从哪儿来的?庄子。过去的各种灾难尚且不能中断中国文化的传承,今天当我们的国家走上经济发展的轨道,当中华民族的复兴势不可挡的时候,毫无疑问,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坚定的。

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最多”不是几个阿拉伯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最大的文化群体,她的体量在这儿。你能让十几亿人放弃自己的文化,变成另外一种文化的生物吗?不可能。所以,在人类的文明上,“体量”这个概念很重要。从历史的角度,从体量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可以高度自信。但同时我们需知:文化没有高下之分,文化只有不同。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外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固有的品质,我们要把这个品质保留下去。

主持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丁夏:是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必然的事情。

主持人:感谢丁教授来到我们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谈了这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

丁夏:也谢谢你,跟你讨论当中,我也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体验、想法,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持人:谢谢丁老师!

上一篇:“一带一路”:消除贫穷与偏见的大道
下一篇:解放周末/言讲:话外音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