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尹鸿:我们的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不久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尹鸿教授带领观众回望40年来的经典电影,聚焦中国记忆,叩问中国电影所折射的时代精神,叩问中国离世界电影强国还有多远。

时代无情,电影有情

今天的主题是有关电影与时代。

电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从电影当中能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笑容、不同的社会形态。电影之所以引发我的强烈兴趣,就在于从影片的一幅标语、一个道具、一层楼梯、一条街道甚至不同人脸上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时代。

如果说电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那么它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因为时代无情,而电影是有情的,电影是用充满情感的方式来描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梦想。

能够记载这些不同时代的电影作品,都堪称时代经典。时代的经典作品很多,中外都有,它们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变迁,更重要的是从中能看到梦想,能看到期望,这也是电影100多年来不断激励人们,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时代是无情的,但是电影是有情的。大家从电影里不仅能看到伟人,也能看到像贾樟柯电影里的小人物,能看到很多普通人的梦想和挣扎,当然也会带上我们自己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所以说,电影是时代的一面有情的镜子。

中国观众“太爱”电影了

今天,中国电影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奇迹。

2017年,美国的电影市场仍然位居世界第一,拥有110亿美元的年度票房,而中国去年的票房超过了80亿美元,接近60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排在后面的日本等国家。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创造了200亿元人民币的电影票房,这也是世界上在单一国家市场上季度票房的最高纪录。在中国的春节,现在除了看春晚、吃饺子、打麻将之外,人们最常见的娱乐就是看电影,相信中国很快就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年度票房在十几年中,平均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不到10亿元的年度票房发展到去年近600亿元。中国市场目前在全球地位非常高,即便是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创造的票房,也有可能比在美国还高。换言之,中国观众“太爱”电影,虽然有40多个频道的电视可以看,但他们仍然对电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仍然会对中国电影提出一些质疑,我归纳下来,也就是今天演讲的标题——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这个问题包括三个层面:一,中国电影能够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吗?二,中国电影能够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吗?三,中国电影能够表现出我们共同的情感共鸣吗?

这些年高票房的中国电影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代表时代呼声的电影还是非常稀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今天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过去40年来中国电影和时代的关系。

“谢晋现象”前无古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通过聚焦40年中国电影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时代发生的剧烈变化。

1976年至1978年,这是新时期真正到来的时候。1976年,中国3位开国伟人相继逝世,“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那时,《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常发表各种评论和社论,最常用的标题就是《春天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告别了一个冬天。那个年代大量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告别过去、寻找光明”,这个时期既有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也有反思文学、反思电影,涌现了很多经典作品。

著名导演谢晋当年有三部电影叫“反思三部曲”,包括《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今天即便是票房最高的影片,在观众规模上也完全不能与这三部电影相比。当时全中国几乎人人都看过这些电影,而且很多人看过不止一遍,他们是在通过观看电影告别那段不堪的历史。所以,“谢晋现象”在中国电影史上前无古人,也很难后有来者。

《天云山传奇》讲的是一个党员在是非颠倒的时代被冤屈、被打倒,一位普通女性用人性的善良把他从公共政治空间拉回到现实的人性空间,给他以家的温暖。实际上,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历史价值观的变化。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成为时代经典?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尊重事实。社会的进步一定是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就是明确了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当我们回到事实而不是回到政治标签时,我们才可以认识世界的真相,这也是这部电影成为时代经典的第一前提。

第二,人道主义。从《天云山传奇》中我们看到,无论一个人在政治上犯了怎样的错误,他仍然应该得到尊重,人的权利应该得到保护,所以人道主义的光辉在这位女性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正因为这两个主题的表达,使它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

展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我们尊重事实、告别过去以后,紧接着的一个主题,自然就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但在当时,人们最基本的情感,比如对爱情的需求,是没有办法表达的。

当时的《大众电影》杂志发行量达到几百万册,1979年,杂志在第五期的封底刊登了《水晶鞋和玫瑰花》的接吻剧照,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给编辑部写信质问道:“我们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当时很多人认为接吻照不能出现在报刊上。因为这张剧照,当时《大众电影》杂志收到了6000多封读者来信,除了批评的声音之外,也有人表示“我们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所以这一时期的电影开始展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出现了许多经典电影,比如《庐山恋》、《红衣少女》、《少林寺》、《雅马哈鱼档》等等。

1980年,《庐山恋》引起巨大轰动,原因有三个:第一,女主人公是国民党的后代,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大陆。这样背景的女性也可以追求美好的爱情,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第二,电影里有了接吻的镜头。第三,女主人公在电影里换了很多套服装。在这部电影之前,中国人的服装颜色主要有三种:军装绿、工人蓝、文艺白,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选择非常有限,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换了很多套连衣裙,风靡一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再是千人一面,我们终于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美。

第四、第五代导演的黄金时代

接着出现了第四代导演的经典作品。

第四代导演通常是指在上世纪60年代接受教育,在70年代末开始从事电影创作的一代导演,他们拍摄的电影通常偏重现实主义。

其中有位很著名的导演叫吴天明,他有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为当下的观众所熟悉。而他当年有几部电影更是时代的经典之作,比如《人生》《老井》。《老井》表达的是第四代导演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中国的变化就像一口老井深不见底,要想看见那片蓝天是非常艰难而挣扎的。这些电影的故事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因为当时农村是改革的前沿,而且农村旧势力对人的束缚很深。

1984年,第五代导演登上影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标志性作品是《一个和八个》,还有一部电影更是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宣言书”,那就是《黄土地》。

第五代导演不只关注当下的中国,他们更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会是这个样子,因此他们把自己的电影叫作“寻根电影”,他们在寻找中国人的根。而这种寻根思潮与文学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如刘恒、刘震云、苏童、莫言的小说等。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回溯的,都是在讲中国过去的事情,表现旧的体制和礼制、社会传统、家庭因袭等对人的束缚和影响,因此这些电影大部分是悲剧性的,大部分人的反抗最终都很难突破传统对人的束缚。但也正是这些电影,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传统,思考自己的历史文化,究竟哪些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在未来促进发展,而哪些会成为我们向前行进的阻碍。

正是第五代导演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有这么优秀的电影。中国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是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可以说《红高粱》掀起了世界电影的“中国风”。那段时期,中国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大奖。因为这些电影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性的挣扎与传统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因此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人文深度,这使得这些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同时也被其他国家的电影人所推崇。

世纪转折的喧哗与骚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很多人下海经商,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开始大家觉得万元户很牛,后来发现万元户不值一提,又出现了十万元户、百万元户,钱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一切向钱看”突然变成这个社会的通用价值标准时,电影也发生了改变。这个时期,有3个电影现象成为记录这个时代的重要文本。

一个是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包括《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等,王朔的作品大多以讽喻的方式来表现政治变革和经济动荡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变迁。像电影《顽主》中,过去被打倒的地主变身投资人回到内地,成为座上宾,而工人阶级则纷纷下岗,很有讽喻的意味。

第二,导演黄建新的一系列电影。这一时期他有几部都市电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比如《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 脸对脸》、《埋伏》等。在我推荐的10部个人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中,就有《背靠背 脸对脸》,它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存环境,为了争夺一个正科级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发生了非常戏剧性的错综复杂的故事,拍得细腻、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第三,大家熟悉的导演冯小刚的电影。许多人认为他的贺岁片仅仅是为了票房,只是挣钱的娱乐电影,但是我一直不这么认为。冯小刚拍的第一部贺岁片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从那以后,几乎每一部贺岁片里的经典台词都成为当年社会上的流行语。

这些电影表现的主题包括价值观的颠覆、位置的失衡以及情感危机,整个社会大的变迁和动荡在这些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呈现。

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和问题

紧接着是以《英雄》《泰囧》为代表的主流商业电影时期。这段时期电影走向了彻底的市场化,商业电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同时对部分作品表现出不满,因为这些电影看起来是现实题材,其实都是拳头、枕头加噱头的商业大片,隔离了宏大的时代背景,精神上显得非常贫乏。

近几年,振奋人心的《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出现了。有人说它们是主旋律电影,而事实上这些电影不仅传达了主流价值观,而且还获得了主流市场,因此我把这种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融合的电影叫新主流电影。

与过去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它们都从个体出发,表现的都是个体英雄,同时这些英雄又是和强大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电影表现的主题也和过去有所不同,新主流电影表现的是,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国家都会尽力保护你。这样的主流价值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可以说这些电影是新时代经典的雏形,但是一切刚刚开始,它们在创作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类型单一,这类电影大多是军事动作类型片。还比如,视野相对狭窄。他们几乎都在表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是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发展和变化,在作品中仍是缺席的。

更重要的是,这类影片缺乏共享价值的传达,很难真正走向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还是内需性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主流影响。所以说,中国电影离世界电影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电影离时代经典还有多远

回顾40年走过的路,电影和时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反映这个时代。而这个美好生活,我想对于社会来讲就是民主与法治,对个人而言就是自由和平等。这些重大主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经得到了明确,所以电影能不能表现出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成了电影人的新课题。

怎样才能创作出能够影响时代的电影作品?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不是在复兴过去的历史,因为传统是没有办法复兴的,过去的传统就是当时的现在。传统当中有许多精华,我们可以吸纳它转化它,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这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二,表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就要表现100多年来中国在落后挨打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知耻而后勇的革命精神。我们可以革自己的命,我们可以革几千年传统陋习的命,所以我们才能够走到今天。

第三,改革开放40年证明了:一要求真务实,二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这个总目标息息相关。如果能把这样的精神通过电影传达出来,就能成为时代的经典。

第四,如果我们只讲中国故事、只说中国话语,可能是不够的,中国文化应该融入世界,为世界提供人类面临困境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上一篇:解放周末/言讲:话外音
下一篇:解放周末/言讲|话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