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有智能”

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有智能”

——顾晓鸣教授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第三季)的演


      思想者小传

  顾晓鸣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等职。主编《中国的智慧》《世界的智慧》《犹太文化》等丛书以及《史记鉴赏辞典》《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发表多篇论文和文章。

  现在都在讲创新驱动。什么是创新?创新不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教育在开发“人有智能”的体制机制和思路上是有欠缺的。

  “人有智能”,顾名思义就是人具有的智能。听到这个概念,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第一时间冒出的是另一个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门技术科学,是专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学习很好,但感觉上只是被培养成了优秀的“人工智能”。深层次的情商、记忆和广义的爱、情感还没有得到好好开发,那种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心灵素质和行事气质更是无法仅凭灌输式培养就能实现的。

  这种“人工智能”化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成为高智商、高技能的人,但往往缺乏情感体验,难免处于彷徨、不安和焦虑之中。而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源于他们有社会担当、有大爱。这是“人有”而不是“人工”。

  尽管很多人还没有做好准备,但人工智能时代毫无疑问已经到来。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有智能”?人和机器人最本质的差异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可以引出此次演讲的两个主题词:第一个是“人有智能”,第二个是“猜想”。

  ■“未来”到底有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既有又没有。说有,是因为未来的发生是有客观性的。当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个体出现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人们可以洞悉未来。说没有,是因为未来究竟如何,还是要靠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无中生有”。所以,今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开发每个人的“人有智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为什么推崇奇思异想、胡思乱想?因为它里面藏着“种子”。霍金的胡思乱想能够启发人在宇宙学中发现实验和观察所未能发现的东西,激励人们在数学上开辟新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只是把前人的胡思乱想用实验证明了,变成可使用的理论。我们不能为了猜想而猜想,否则就成了空想。只有选择主动创造,才能把个体真正的才华、才能和潜力给激发出来

  机器人难以真正解决人的价值、意义和情感等问题

  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有很多,其中有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是认为人工智能肯定会取代人的智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甚至大胆预测,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将来到一个“奇点”。跨越这个临界点,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

  二是认为人工智能很危险。日前去世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要小心呢?因为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像人那么聪明,而且还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甚至有自己设计繁殖的能力。这样的“脱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危险。

  基于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个追问: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超越“人有智能”?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肯定能超过,二是肯定不能超过。

  我赞同第二种说法,主要有两条理由:第一,人工智能还是要通过人的智能去发明; 第二,机器人难以真正解决人的价值、意义、情感等问题。过去,情感被认为是机器人无法逾越的天堑,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已经开始能够理解人的感情,出现了所谓“情感机器”。但是,情感依然是人工智能和“人有智能”重要的功能分割线。

  举个例子,假如有人说“你好”,其中有几个意思?一种是打招呼,一种就比较复杂了——可能你欠别人100元钱,别人说“你好”,你可能马上就会脸红,因为这个“你好”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提醒。对此,机器人能理解吗?恐怕很难。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有复杂的机器人,叫“语义机器人”,对于诸如“你好”这样在不同情况、面对不同对象时意义不同的词汇,能够作出有效识别。但还是有一个坎,机器人永远不能跨过去,那就是机器人没有历史。

  人的很多经历和体验都凝固在历史中。同样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历史不一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交往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你的价值和意义。这次讲座,我所说的可能就会影响到在座的各位,而你们的一些反馈也会影响到我的理论、思维。

  我们知道有个词叫“存在”,英语叫“being”。你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一个人”吗?中国人既是自然人,也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一个“存在”。每个具体的中国人都是不同的在各自历史中长成的“存在”。机器人或许能够克隆你,却很难复制你的“存在”。

  对于充满不确定性和个体非理性的,往往无能为力

  今天的人们看上去是自己作出决策,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民族的、个人的过往经验和基因的显现。这样的历史是“人有智能”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则很难模仿和超越。

  这就是“人有智能”的第一要义:人是具有创造和记忆历史的生物,由此形成的智能本质上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及其人群阶层等所决定; 人可以在有目的的历史活动中形成新的存在及其智能。通俗地讲,“人有智能”是一种文化智能。而诸如民族文化及其音乐绘画、文学戏剧、语言文字等各不相同甚至难以同化,因此就有与人工智能不一样的禀赋和特质,且无法为其所替代。

  谈到人工智能,图灵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他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认为,所有的行为、工作程序都可以用数学算法变成程序。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测试。

  在试验中,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工智能。

  现在,图灵试验被证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图灵机的发明源自对数学的可计算性和可判定性的解决,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充满不确定性和悖论的现实世界的算法模拟。很多事情机器可以做甚至比人做得更好,但机器对于充满不确定性和个体非理性的“人文”往往无能为力,且仍无法解决数学不完备性定理的问题。有时候,人的直觉甚至比计算机严密的计算来得更准。

  有一位哲学家叫波普尔,他提出了著名的理论叫“证伪主义”,即证明错的理论。他说,所有的科学实验证明不了天鹅都是白的,只要你找出来天鹅是黑的,就会把天鹅都是白的观点给颠覆掉。所以,科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证伪。由此,就正式引出了我在演讲一开始说的第一个主题词:猜想。

  破解各种矛盾悖论和“黑天鹅”,还得靠“人有智能”

  科学发展是从猜想开始的。猜想的哲学含义就是对世界万物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性、想不通的地方、有矛盾有悖论的地方,进行批判式、审辩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的科学规律。这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猜想,意味着你不可能有发现;如果你只是不断地进行实验证明定理,也大体不过是在原来的地方走人家走过的路。

  现在有很多科学理论听上去有点异想天开。如量子力学,其中有个现象叫“量子纠缠”。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一对身处异地的双胞胎,其中一个人有想法的时候,另一个人几乎同时就能感知到。这个理论已经运用到通信实践中去了。类似这种奇特的理论,其实都是科学家在大胆思考中慢慢猜想、推断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多一些“想入非非”。这将是今后人工智能和“人有智能”竞争的重要一环。

  以“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的思路来探索科学生活的难题和悖论的解决方案,是人的天然智能。即使有了人工智能,要破解层出不穷的矛盾悖论和“黑天鹅”,还得靠“人有智能”。这是“人有智能”的第二要义。

  我曾经提出三大猜想:

  第一,关于个人生命的猜想,如生与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解读为,你连自己是怎样生出来的事还没弄清楚,哪里能够讨论死是怎样的?进一步来看,如何理解个体的独一无二性?“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生死价值观,又怎样规定制约着“人有智能”?

  第二,“宇宙大爆炸”以前究竟是什么?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大爆炸”的确存在过,但有没有想过“大爆炸”之前究竟是怎样的?问题的答案,最终可能也将交由数学物理学家的猜想来破题,并推出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所以,不管客观的物理世界究竟如何,归根结底要依赖“人有智能”的猜想和论证。

  第三,“未来”到底有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既有又没有。说有,是因为未来的发生是有客观性的,“人有智能”已经不断加以论证和概括。当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个体出现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人们可以洞悉未来。说没有,是因为未来究竟如何,还是要靠“人有智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无中生有”。所以,今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开发每个人的“人有智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开发中国人的历史独特性,是智能时代的重要资源

  猜想,还在于发现生活中不可能想象的东西、自己无能为力不可能想通的东西。

  研究证明,诺贝尔得奖者的开创性想法大多发生在27岁前后。也就是说,“人有智能”与一个人的生命周期相关。因此,我们要打破习惯思维,让“人有智能”的“种子”适时发芽,要重视对生命体的培养、激活和开发。

  为什么推崇奇思异想、胡思乱想?因为它里面藏着“种子”。《山海经》就是胡思乱想,里面有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在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它就是源于人类幼年时期的“人有智能”,希腊哲学也是如此。

  机器大体是按照程序设定来行事,而人类具有机器所没有的胡思乱想能力。霍金的一些想法在一般人看来非常荒诞,甚至有人认为他只是科幻小说家。可是,他的胡思乱想能够启发人在宇宙学中发现实验和观察所未能发现的东西,激励人们在数学上开辟新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只是把前人的胡思乱想用实验证明了,变成可使用的理论。

  还有个例子,数学家丘成桐小时候念古诗、背古文,结果他用数学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给计算出来。由此,他得到了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数学意义上的猜想,包含数学推理的两段:一段要变成规范的理性化,一段是对不确定性、悖论持开放态度。

  这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时,既要把规范的、理性化的公式定义背熟理解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批判性,要看到里面包含的不确定性,要把不可解释的东西、悖论性的东西提取出来加以思考。我们不能为了猜想而猜想,否则就成了空想,关键在于是被动接受安排还是主动创造未来。只有选择主动创造,才能把个体真正的才华、才能和潜力给激发出来。

  最后想强调一点,每个人的经历和历史是特殊的,蕴含着特殊的“人有智能”。这是“人有智能”最重点的要义。事实上,中国智慧蕴含着最大的人类意义,即把个体作为历史和世界存在的基点。每个人要“致良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万物皆备于我;要以真诚的心态多多运用自己的大脑,有意识地开发理性和直觉两大能力。这些加在一起就构成“人有智能”。

  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有个体慎独、日有三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划创造。进一步开发中国人的历史独特性,让创意流动,让个体脱颖而出,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整理人:王珍)

上一篇:握紧无人驾驶的“方向盘”
下一篇:【给90后讲讲马克思】第16讲 史上最强判决书——1867年,鸿篇巨著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