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东方讲坛】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秦绍德:大学是天空,也是海洋

  大学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因为现在一所大学至少有三五万人,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方言、各地的习俗和各地的文化,抱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和理想来到大学。进大学,犹如开始进行一场社会生活的排练。  ——秦绍德

                          每个学生都有大学梦,大学对我们来说究竟有怎样的意义?近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在上海市敬业中学举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秦绍德做了题为《什么是大学》的讲座。

  ■演讲 秦绍德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在你们的心目当中可能都有自己心仪的大学,但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讲抽象的大学。
  我对大学有这么四句话来形容:大学是天空,是海洋;大学是深深的水,静静地流;大学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大学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
  所谓大学是海洋、是天空,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概而言之,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海有多宽广,大学就能容纳多宽广的知识,科学人文、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同时,海又是那么深邃,大学容纳的知识也很深,宏观如宇宙,微观到纳米,无边无际。所以,一个人上了大学,就如同跃入海里。虽然大学四年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果我们学会了游泳,我们就能远涉重洋,到达未知的彼岸。
  为什么说大学是天空呢?因为大学是思想的天空,苍穹之下星移斗转,万物更新,大学里也是思潮激荡,而且包罗万千。所以我们上大学其实就是接受思想的激发,接受文化的熏陶,这是在潜移默化当中进行的。
  大学跟社会有什么关系呢?大学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因为现在一所大学至少有三五万人,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方言、各地的习俗和各地的文化,抱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和理想来到大学。在大学里,青年学子们品尝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所以说我们进大学,犹如开始进行一场社会生活的排练。
  而且我们的大学还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生在校园里来往匆匆,司空见惯。我们的教师也来自世界各地,所以世界上的最新信息在大学里传播得很快,而且到大学访问的各国学者也络绎不绝。我在大学工作的时候,像复旦大学,一年举办的国际会议大大小小大概有120个,来访的外国学者和代表团大概有上万人,可以说,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在大学里碰撞,在大学里激荡。
  学生们实际上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所以大学也是我们青年学子起帆远航的码头。

  大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和中学究竟有什么不同?
  第一,中学的课程和课本基本上是规定的,现在虽然也有一些选修课,但是基本上是规定的;而大学除了必修课以外,大量的是选修课,而且教材五花八门。这就决定了中学的学习更多是被动的,给你安排好的,而大学的学习更多是自主的。
  第二,中学的班级和课堂是固定的,集体生活的伙伴是熟悉的;而在大学里,班级不那么重要,在同一个课堂里听讲的可能都互相不认识,只有同宿舍的同学才会比较熟悉。也就是说,中学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单一的,而大学的生活环境比较复杂。
  第三,中学的生活比较多地依赖家庭、依赖父母,比如我们敬业中学是走读学校,不是寄宿学校,学生天天回家,接触更多的是父母。而大学的生活因为是住宿的,学生必须独立自主,也就是说要自立地生活。说起这一点,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我当大学辅导员的时候,有一天我到宿舍里检查卫生,突然发现有一件浸在脸盆里的衣服散发出了臭味,我把这个同学叫来,他说不好意思,他在家里从来不洗衣服,全部都是周末带回家去洗,那件衣服因为忘记了,已经在那里浸了3个月。
  第四,大学的图书馆远比中学重要,大学图书馆很大,每天有很多学生在里面自习。
  第五,大学的第二课堂非常丰富,校内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远比中学多得多。有很多学生说,大学有一半的学业是在第二课堂完成的,也就是说在校内的讲座、社团、社会实践当中完成的,如果进入大学不去找你感兴趣的讲座听,不去参加你喜欢的社团,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那么你这个大学等于只上了一半。

  大学青睐什么样的中学生

  大学究竟青睐什么样的中学生呢?
  首先,大学青睐那些品行好、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大家很奇怪,怎么首先不是青睐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其实,衡量一个人的标准首先是品德,是为人,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是对集体的责任心,这些比成绩更重要。
  第二,大学非常青睐基础扎实、有学习后劲的学生。我过去跟大学生讲课的时候经常讲,我们老师看学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后劲,就像长跑一样,有的学生后劲很足,有的学生勉勉强强跟上。什么是基础扎实呢?所谓基础扎实主要是指基本概念比较清晰,知识面广,还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
  我在中学的时候曾经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做过一个报告。苏步青教授说他在中学时,曾经做了10000道平面几何题,这个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是我们现在的题海战术,而是因为他真正感兴趣,所以自己做了10000道题目。正因为他经过了这样反复的训练,多样化的训练,所以后来他成了大数学家。
  大家要问,大学不是很喜欢有特长的学生吗?是的,大学能够容纳有特长的学生,但是一般来讲大学并不提倡中学生过于偏科。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有个中学生叫满舟,他对网络安全领域有极浓的兴趣,表现出很强的钻研能力,并且成了这个领域里的高手。但是他偏科太厉害,其他的基础课程都不够好,不够扎实。复旦大学并没有拒绝这个学生,他被计算机系破格录取了。可他的基础太差,学校研究以后决定先让他到复旦附中上一年高三,以补上学业。后来这位同学如愿进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习。
  大学还欢迎思想活跃、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也就是说老在琢磨问题的学生。我在大学里上课的时候,就怕下面的学生不提问题。如果看到有学生提问题,我就很振奋。
  大学还欢迎活动能力强、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现在有些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培养,但是据我了解,国外的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看你在中学阶段有没有参加社团,有没有参加公益活动,他们非常看重中学生的这些履历。

  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最后讲一个问题: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是学习上的准备。现在实行统一高考,达不到分数线你就进不了大学,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有了分数也不是就行的,高考也在改革,自主招生越来越多。自主招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学不唯分数,而是看你在中学阶段某一方面的表现和能力。
  第二是自主能力上的准备。也就是自行安排生活的能力,自己制定作息,自己解决难题,学会和人打交道,这些都很重要,在进大学之前一定要把这些能力准备好。如果哪一天你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你们不要管我,我自己来,我觉得这个同学就成功了。
  一个学生有没有自主能力,差别很大。进入大学第一年,那些自主能力差的学生普遍不会过日子,宿舍里堆得乱七八糟,连吃饭都不会安排。而那些自主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就能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准备,是心理上的准备。中学毕业生进了大学以后,大多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难题。比如,心理上的断乳期,对父母从依赖到不依赖,心理上断奶了。比如,大一阶段会遇到一个学习的挫折期,特别是第一学期的时候,为什么?原来自己在中学里成绩优异,但进到大学以后突然发现自己掉队了,左右看看都是强者,心理上受到很大打击。再比如,会遭遇竞争的焦虑期,看看人家都行,怎么就我不行?于是非常焦虑。这些都需要自我调整,慢慢适应。
上一篇:大数据驱动与互联网思维( 报告人: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一篇:“丝绸之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