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刷新”组织能力
发布时间:2016-11-05 浏览次数:1021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
移动互联已经无所不在,短短几年,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效率被它深刻影响,主动或被动地与其共舞。在这种大背景下,移动互联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但,怎么超?互联网曾有著名的“风口论”,可是,找到“风口”,猪就真的能飞起来吗?飞起来之后,会不会很快摔下来?那么多前赴后继“倒”下的企业,他们是因为没有找到风口,还是因为找到了风口却没能坚持飞在天上?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教席教授杨国安在《变革的基因: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能力创新》一书中,与大家分享他的观察。
反而更重要了
读书周刊:2009年,您出版《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一书,提出“企业持续成功=战略方向×组织能力”这一理论。转眼7年过去了,中国和世界的经营环境在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杨国安:确实如此。现在,智能手机成了人类器官的延伸,随时随地的特性,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并让消费者的行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将彻底改造价值链,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和经营效率提升。
互联网使竞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速度关乎生死。短短几年,一家企业可以登顶行业之巅,也可能衰落到无人问津。大公司虽然有平台和资源优势,但小公司的敏捷、灵活,使得大小公司之间的竞争变得胜负难料。
具体到中国的环境,一方面是工人工资的持续上涨,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低价竞争的传统模式变得岌岌可危。
读书周刊:既然环境变得如此不同,您的“杨三角”理论如何更新迭代?
杨国安:环境的变化确实很挑战我的理论。之前我提出,企业持续成功=战略方向×组织能力,而团队要有组织能力,需要三大支柱的支撑。
一个是员工能力。中国很多传统企业是为人家“贴牌生产”,追求低廉的成本、合理的质量、迅速的交付,所以,这些企业不太会找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这类高精尖人才,而更可能找与企业所需技能匹配的普通人才,也就是在人才成本上讲求节约,能用、够用就行。
一个是员工思维。就是怎么让员工主动去关心企业成本等问题,这需要一套比较“虚”的东西,比如企业文化、价值观等。
最后一个是员工治理,就是设计一套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来考核员工,所以会有计件、计时等制度。
来到移动互联时代,刚开始,看似我的理论不管用了。
比如很流行的“风口论”。找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企业成不成功,在于找不找得到风口,组织能力不重要了。可是我想,就算找到了风口,猪能飞多久?刚开始,猪确实飞起来了,但很多企业会拷贝你的创新,蓝海瞬间变成血淋淋的红海。还有一个问题,猪飞起来了,企业做大了,怎么组织管理?尤其是对于短时期内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公司来说,组织管理上的短板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