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彦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全世界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仙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而《生活的艺术》正是林语堂在西方世界很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生活的艺术》英文版由美国雷诺公司1937年出版,并且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为当年12月的特别推荐书,并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正值林语堂先生诞辰121周年,重读这部经典作品 《生活的艺术》,感受其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
“关于中国最完美的书”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心从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出版的第二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
《生活的艺术》涉及的内容极广,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甚至还讲了《圣经》的故事。谈到中国人,他介绍人们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玩水,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林语堂为何写这样一本书?1933年,林语堂曾受美国作家赛珍珠之约,写“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1935年,林语堂完成了任务,这本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深刻剖析了古老的中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一向持重的美国 《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曾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伯民认为“林语堂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由于《吾国与吾民》的巨大成功,而且通过一项调查发现,美国读者最喜爱的是《吾国与吾民》中的《生活的艺术》这一章。于是赛珍珠的丈夫、出版商华尔希就建议林语堂着重扩展这一章。林语堂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在半年时间里两易其稿,写出了《生活的艺术》一书。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地传达,叙述可谓是精雕细刻,文笔流畅华丽,故西方人一睹之下便为之沉迷。书评家彼得·普利斯科特说:“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其行个鞠躬礼。”
“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生活的艺术》全书共分为14章,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对日常生活,对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评论周遭,乃至于整个社会。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却往往将主题向外扩展,并无一定的界限,由此亦可感觉到林语堂写作此书的态度:悠闲随意——这也正是他所认为的“生活的艺术”吧。
林语堂在 《生活的艺术》 的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林语堂的个人观点很独特,确实值得一看,他在书中写道:“一个民族产生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如果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才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怎样,中国这个民族显然是比较富于哲理性,而少实效性,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生活的高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
由这种认识出发,林语堂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闲适哲学”、“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很显然,林语堂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达观精神”、“热爱生命善于享受悠闲”等人生态度和道家文化的某些思想不约而同。
林语堂善于用老庄思想、道家立场解释中国文化,虽然有人觉得会有些片面,但其中却也有深刻的地方。正是林语堂对中国道家文化的片面强调,又使中国文化的一面被他细致的笔墨所发现。
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紧紧贴近人生本相
若问林语堂,怎样的生活才最艺术?他可能会赞扬庄子最会享受人生,称颂老子大智若愚,尤其喜欢陶渊明如诗一般自然的生活艺术。他曾经常表示自己和这些已故的天才们心灵相通,灵魂同在。
读这本书的同时,你会感受到,他和8世纪的白居易,11世纪的苏东坡,16、17世纪的屠赤水、袁中郎、李卓吾、李笠翁等交上了朋友,并拜庄子和陶渊明为老师。书中还不乏陈眉公《宝颜堂秘笈》、王均卿《说库》等传统中国书籍的精华。他甘心当他们的喉舌,做一个忠实的译者,把他们的想法用现代的方式说出来,假如说得好,全托他们的福,假如说得不好,全怪自己的错。 另外一面,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独具一格。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攫取材料,唯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攫取材料。”此话说得确实精辟,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
手捧他的散文,读到得意处不由会心一笑,幽默处会忍俊不禁,深远处则回味无穷。林语堂的散文没有绚词丽语,也没有丝毫的说教成分,仿佛是知心好友间的娓娓闲谈,谈生活、谈思想、谈艺术、谈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犹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让人心旷神怡。
有人说林语堂是斗士,有人说林语堂是隐者,有人说林语堂深刻博大,有人说林语堂浅薄平庸。但我更赞同学者王兆胜的观点,林语堂的“快乐哲学”紧紧贴近人生本相,爱常识,喜务实,尊个人,重自由,从而给20世纪中国文学注入了更多的灵气与情趣。
忽略了何为真正的生活
应该说《生活的艺术》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其实现在看来,这本书更像“小资宝典”,因为它是讲述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境界,所以会受当时美国中产阶级读者的极大欢迎,他们把《生活的艺术》当成生活指南和“枕边书”。
此书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认为当时的美国人有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急切追求事业成功。如果这真的是恶习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几乎大多数人都有,并在极力推崇。
《生活的艺术》初版之时,中国人追求的依旧是优雅闲适的生活,彼时追求效率的美国人为这种闲情雅趣而倾倒。时隔几十年,以高效为追求的中国人已渐渐不懂欣赏与享受生活。
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旷达,如何保有并延续灵动的性情?闲适人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更是我们在现代忙碌生活中最需要的生活态度。
重读这本书,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忧伤与寂寞。或许我们过分注重生活的效率,却忽略了何为真正的生活。或许,“生活如何成为艺术”并不是最紧要的问题,最紧要的倒是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