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多前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是让后人追缅敬仰、让一代代创作者不断走近深入的艺术富矿。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艺术门类围绕长征发挥着自己的优长,抒写了各类长征故事。许多艺术作品为人们耳熟能详,也伴随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情感与精神气质。
然而当下,时代氛围、媒介环境与受众审美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的文化消费主义颇有畸形发展之势,内涵轻浅化、表演偶像化之风愈演愈烈。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讲述长征故事、传播主导话语,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与困境。能否成功地应对这一问题,也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接续。
以现实主义精神接续长征之魂
无论在什么时代,长征故事的书写都需要追求精神内涵的深邃和人物塑造的真实,拒绝轻浅化的创作路径,也反对偶像化的模式化表达。唯有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抵达长征的精神内核。
职是之故,在艺术风格上,长征故事的书写应当追求正剧的崇高之美,而非千篇一律的轻喜剧风格样式。以今年上映的长征题材电影《太阳河》为例,该片讲述了红军卫生队队长廖崇光一行五人押送国民党团长韩枫过草地的故事。在押送过程中,老排长、九斤、廖崇光先后牺牲,最后只剩下韩枫背上昏倒的小不点、怀抱着婴孩儿,“自我押解”走到了红军驻地。韩枫由此经历了人性与信仰的崇高洗礼,最终心向革命阵营。如该片陈逸恒导演所说,这是一部“没有大腕加盟、没有广告植入、没有浮夸炫富情节的‘三无剧’”,但却满怀激情诚意。该片影像风格辽阔高远,大自然雄奇壮美又严酷诡谲,这是全片的叙事元素和环境基调,也奠定了影片抒情的、散文化的美学风格。
自2001年全景展现长征历史进程的精品力作《长征》问世之后,表现长征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并不算多,创作一度沉寂,只在表现领袖人物的传记剧中,仍有一些长征的片段,如《聂荣臻》《开国元勋朱德》等。而拍摄于2014年的《十送红军》,可以说是近年来全景表现长征的又一部优秀之作。
该剧对长征的书写,一改同类题材作品以领袖为中心的创作模式,把重心放在长征路上的普通士兵身上。主人公不再是领袖个人魅力的陪衬,而是真正的重心所在。可以说,这是一首普通红军战士的史诗。全剧结构巧妙,分十个单元前后接续,每一单元的主人公在结束时牺牲,伴之以次要人物登场,延伸为后一单元的主角。显然,这一“顶真”结构模式象征着红军革命意志的生生不息。全剧生动展现了红军战士的情感世界和可贵的精神成长,人物鲜活而个性十足,也透露出作者亲近长征历史、深入开掘长征精神的艺术自觉,是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重要突破。
用新的艺术形式融入时代表达
今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许多纪念性的作品应运而生,其中不乏采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长征故事的优秀之作。一些文艺作品很好地融合了西方艺术与民族题材、传统古典艺术与当代表现形式、时尚流行文化和革命历史叙事,并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
以国家大剧院历经四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史诗歌剧《长征》为例。这部剧立足国家意识,以“信仰”和“理想”为创作关键词,且以现代西方歌剧为表现形式,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作品同样以普通战士和民众的视角来串联起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在创作上,这部剧集结了国内编导演作曲、舞台美术音响设计、服化道等各领域的“顶尖高手”,一度创作反复研磨,二度表演多次“反刍”、互动激发,不断修改完善。在音乐上,演员的唱腔也以歌剧为基础,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发挥交响大合唱、咏叹调等艺术手法表现宏大场面的优势,使全剧充满了戏剧张力。同时,创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西藏弦子、贵州民歌等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以呼应长征沿途的民族地域性色彩,是多元化艺术融合的一次宝贵探索。
除此之外,北方昆曲剧院的大型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亦是其携手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强强联合”的一部精彩之作。不熟悉昆曲的观众难免会有疑惑,昆曲的程式化美感、柔美典雅的唱词与表演,如何与艰苦卓绝的长征战争故事协调统一?
其实,对熟悉北昆的老观众来说,《飞夺泸定桥》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武戏扎实的老艺术家搬上过舞台,反响热烈,一演再演。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之初的两次复排,此次“重装上阵”无疑是有着深厚基础的。更重要的是,此次创作演出《飞夺泸定桥》定位原创,努力将现代音乐元素如交响乐与合唱融入昆曲演出中,同时舞美设计精巧新奇、不循常规,借助升降台板、灯光造型等渲染出全剧的动感与力度,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昆曲舞台的局限性、拓展了昆曲表演的可能性。这出戏在“戏曲艺术进校园”第一轮演出即达十几场,叫好不断,也从侧面印证了该剧推陈出新尝试的成功。
靠多元讲述方式吸引年轻人目光
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80年前的长征精神的接续,归根到底还要落实到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因此,讲述方式的多元化、年轻化和“接地气”就成为长征叙事必须考虑的侧重点。在今年的纪念活动中,用动漫表现长征、向小学生讲述党史故事等生动鲜活的方式,就成为各地纪念长征活动的一大亮点。
二十六集动漫故事《寻找英雄—小淘气长征记》,正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动漫作品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联手国内动漫领军企业——大业传媒漫奇妙公司以及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倾力合作打造,2014年7月底甫一播出,就令人眼前一亮,收视率与口碑获得双丰收,并被推优进入今年“星光奖”动画片类的评奖名单之列。《寻找英雄—小淘气长征记》被誉为当下颇具代表性的“红色动漫”,主人公小淘气、星贝贝的卡通形象呆萌可爱,深入人心。作品以小淘气“寻找英雄”的足迹为叙事线索,穿插讲述了一段段红军长征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画面充满想象,风格瑰奇多姿。
看过这部动漫剧的小朋友和家长都有一种普遍的感受——太“接地气”了。形式活泼的动漫剧,让作品摆脱了政治宣教的呆板,故事既符合史实,又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作品中,小观众们和剧中主角一起冒险、一起成长,“寻找英雄”的过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着下一代的价值观和荣辱观。
毫无疑问,长征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魅力,对长征的纪念,也需要超越时空进行丰富而深度的书写,而非暂时性、过场式的应景式追怀。真正的纪念,意味着深刻的精神祭奠与深入的心灵书写。唯有如此,长征精神才能沉淀为当代人心中不朽的精神力量,化作每个人笔下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戴清,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