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民风淳朴、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黄帝逐鹿鏖兵经过廊坊;宋辽国界分廊坊于南北;杨家将守三关演义英雄悲歌;明朝中叶,刘六、刘七揭竿起义,狂飙席卷半个中国,令明京都三次戒严;清朝末年,廊坊义和团打响了中国人民反"八国联军"的第一仗,义和团团民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和血肉之躯,成功地扼制了侵略军进军北京的意图,取得了标志义和团运动高潮的廊坊大捷,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在历史人物中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写下《我的“自白书”》“高唱葬歌埋葬蒋家王朝”的现代革命烈士陈然,长征老将军孙毅,体育界老领导荣高堂,闻名中外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一大批优秀代表人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廊坊城市历史。十八世纪初廊坊还是一个偏僻小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之后才渐成集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军首领西摩尔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奥八国联军沿京山铁路北侵,义和团奋起迎击,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城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及东小街、南小街。 1975年,将廊坊公社划归廊坊镇。1982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地辖),1983年安次县并入廊坊市。198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廊坊地区改为省辖地级市,原廊坊市改为安次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廊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基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置业的理想场所。 文化底蕴 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乐风古朴,音乐以其严格的教习制度,保持了古乐的纯净,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因创作演出《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墙》等驰名全国的大厂县评剧团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内大奖,在当代中国文艺舞台熠熠生辉;位于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栈道遗址,是研究宋辽战争及古代防御工程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