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网络阅读会让我们变浅薄吗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碎片化的阅读;短小的文章;可以一边开着视频,一边回手机微信,还能同时注意到邮箱提醒……

我们不再安静专注,不再愿意付出耐心在长长的阅读文本中徜徉。有人担心,人类是否正在丧失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开启了新的技能和思维。

网络阅读真的让人变得浅薄吗?

人生的分水岭

金福林今年67岁,智能手机是一道分水岭,拥有之后和之前,她似乎活在两个世界。

曾经的每个晚上,她坐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收看新闻,一路看到晚间档的肥皂剧,时而点评,时而哭哭笑笑。白天与邻居们交流,她对情节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

有了智能手机后,她学会了微信,电视机彻底沦为背景音效。依然坐在沙发上,依然开着电视,但更多时候,她低垂着脑袋,在微信群中来回穿梭,回复各种消息,偶尔抬头瞄一眼电视,便觉得自己看过剧情了。

金福林的女儿则是一名“80后”白领,每天到家后的第一个动作是拿起iPad(平板电脑),往沙发上“葛优躺”。iPad正在播放综艺节目,而她还用手机同时网购。手指在屏幕上刷刷刷,这是每天重复成千上万次的习惯动作。网购的间歇,看微信朋友圈、回复邮件、再瞄几眼视频,一心多用中,似乎什么都没耽误。

每个晚上,无数这样度过的“手机族”们都觉得收获颇丰。果真如此吗?

“90后”的小林正在攻读人类学博士,看厚厚的学术著作本应成为习惯,但她的感慨大概能令许多“高知分子”感同身受:“我以前看书很容易沉浸其中,长篇大论也可以花上几小时看完。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没法专注。每本书翻上两三页,就心绪不宁,老想着同时找点别的事一起做。深度阅读已经变成费力挣扎。”

以上两种,基本可以概括互联网阅读的情形。

正方认为,网络让生活充满各种可能、想象、连接、交互、创新,信息爆炸总比一无所知好。

反方认为,信息太多未必是件好事。一篇愚蠢的文本获得10万+的点击率,意味着10万倍的愚蠢在扩散。另外,网络是多任务切换,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有时很危险。

当中国网民已经超过6亿,还在指数级增长,回头问一句:它究竟有没有让我们变得浅薄?似乎很有必要。时至今日,部分答案已经有了。

不堪重负的大脑

作为一名财务,何莉对数字高度敏感,记忆力也很好,然而被问到刚才看手机时,最近的一篇文章标题和内容是什么?她顿了顿,一下子懵了。很多秒以后,她回忆起一个八卦,再翻阅手机核对时连忙纠正:“哎呀不对,我说成了再上一篇阅读的文章了。”随后两手一摊,笑笑,似乎记错是理所当然。

在只有纸张的年代,很少有人忘记刚刚看过的内容。互联网改变了印刷文明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我们的思考能力。那么,两者的阅读区别究竟在哪儿呢?

读书其实是一件很累的脑力活动,深度阅读尤其需要训练。早期阅读文字时,人的眼睛缓慢移动,在行间停顿,需要搞清逻辑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阅读就像猜谜,整个大脑皮层都被激活。渐渐娴熟后,大脑的运转加快,可以毫秒之内识别词义。人类的大脑渐渐能把更多精力投入文本解析中,今天所谓的“深度阅读”才变成了可能。

深度阅读其实是有难度的。你仿佛置身于旋转世界的静止点上,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对周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抵抗从一个感官信号跳到另一个感官信号上的欲望。深度阅读者的大脑,最终形成了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神经连接”。他们能长时间全神贯注,仿佛开辟了另外一方空间,在这片空间中展开联想、推论,形成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深度思考。

所以,英国心理学家沃恩·贝尔认为:不受干扰地专注于单一任务,是人类心理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度阅读”是印刷文明的产物、是从小到大刻意训练的结果。

而可怕的是,人的大脑会随习惯改变。训练出来的神经连接,一直不用便会弱化。等你想用回来,大脑已经无能为力。

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普利策奖提名畅销书《浅薄》中提到了大量相关研究,也解释了网络阅读时大脑是什么状态:

“你能想象吗?无穷无尽的视觉信号在视网膜上闪过:不停闪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划线或彩色超链接,变换形状的光标符号,溢出的黑体字,新到的邮件标题,需要一格格填写的网络表格,等待阅读或被删除的弹出式广告和窗口……一切都等待你去点击,静候你去拖动。除了嗅觉和味觉,互联网几乎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感官参与活动,并且是同时参与活动。”

不能外包的记忆

小狼是一名网络写手,中文系毕业。她爱写历史小说,时常引经据典,古诗词信手拈来,常常与文中主角的心声融为一体。“我现在很感激小时候,父母强迫我背诵了许多古籍。”

人的大脑有两种记忆方式,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只能记住几小时,甚至几秒。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以长期记忆的形式储存。长期记忆才是人们理解和领悟的关键,存放其中的不只有事实,还有复杂的概念、图式。

而互联网阅读是什么状态呢?卡尔形容,排山倒海的信息就像一个个巨大的信息龙头。每个龙头都喷涌而出,当我们从一个龙头匆匆转向下一个时,龙头里的水就会溢出,大部分只能成为短期记忆,几秒、几小时就忘。你以为自己获得了海量信息,其实它们左耳进右耳出,大多没怎么过脑子。

同时,多任务还会增加切换成本。每次转移注意力,比如你从观看视频转为点击右下角的邮箱,大脑都要进行自我调试。这些行为加大了脑力消耗,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可能再一次减少。

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我们或许会获得新的技能和视角,同时也会失去旧的技能和视角——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们尚不能说,互联网的阅读刺激会降低人类的道德感,那样还太武断。但是这种昼夜不停追求更多信息、更高效率、更快刷新的节奏,迟早会让人的大脑难以负荷,心情变得暴躁、焦虑、分神,犹如失控的机器,这已经毋庸置疑。 摘自《解放日报》

上一篇:新闻史的现代性阐释与想象力——评《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
下一篇:诗人毛泽东的山水情怀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