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建言】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近两年来,创作生态出现可喜变化,文艺发展呈现新气象。前不久,全国政协以“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为主题召开常委会议,常委和委员们深入议政、踊跃建言,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更多文艺精品问世
“文艺精品通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高,负有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此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张帆常委直言,今天我们的文艺精品并不多,应形成多方合力,促进更多文艺精品问世。
“当文艺不去正视社会现象、不能体恤人民情感,就缺少了道德‘守夜人’。”印红常委说,当前部分文艺作品一味迎合市场,把猎奇和媚俗当卖点,娱乐化、消遣化严重,亟须摒弃浮躁,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是精品?要用什么样的故事吸引人?如何让文艺回归本真?“这就需要用中国精神铸魂。”兰云升常委提出,要将中国精神用之于无形,做到润物细无声,把精神、观念、态度引入鲜活的故事、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中,把中国精神融于文艺作品,使人不厌,产生共鸣。
“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要能彰显中国精神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安徽省政府参事侯露委员说,“我认为,中国精神的根在基层,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传统中,也在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实践中。”
侯露认为,只有真正走到基层群众中间,才可能写出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影响人、鼓舞人,才能真正起到“文化化人”的作用。艺术家唯有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情、找得到回家的路,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符合群众需求、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
田岚常委说,一切文艺创作的出发点都应该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把人民认同、人民受益作为文化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少一些长官意志。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何水法委员说,人民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深入生活是文艺鲜活的根本保证,传递正能量、为人民所喜爱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稳固基石。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感知时代的气息,表达时代的精神,为人民发声,创作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加强艺术教育,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另一场分组讨论会上,李和平常委的一句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小燕委员说:“我国文艺人才队伍面临拔尖人才和基层人才匮乏、结构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高等艺术教育供给过量和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院校大规模扩招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幅增加、对口就业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学生选拔模式和培养方式趋同,造成结构失衡,社会急需的艺术专业人才缺乏。”陈群常委说。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先后印发,提出“加强和改进专业艺术教育工作,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推动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和设施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
这两份文件对于推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委员提出尚需进一步落实。尚勋武常委说,广大农村地区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的最薄弱区域,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还几乎是空白,缺师资、缺设备,需要尽快补齐短板。他建议将专业人员前去支教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提高贫困地区艺术类课程教学水平。
有委员指出,即使在一些发达地区,也还有不少学校不够重视艺术教育,很多学校把艺术教育当成门面工程,只重视少数艺术特长生培养,把艺术比赛水平当作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徐辉常委说,艺术教育是艺术传承的重要基础,是艺术生命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必须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他建议把“美育”提升至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杨健常委认为,除了学校教育,还应该更加重视公众教育。他说,与艺术氛围较为浓厚的国家相比,我国公众艺术素养还需提升,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消费习惯有待培养,应更加重视全民艺术素养教育,提升国民文化素质。
尊重文艺规律,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对文艺发展环境和文艺发展方向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对人才培养规律和精品创作规律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是文艺工作的关键所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常委说,尽管一些文艺单位在管理、转制、经营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国有文艺单位的环境不容乐观。
王明明举例说,有的文艺单位行政与业务混淆,以行政领导代替业务领导,对文艺规律和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缺乏研究,创作上浮躁跟风,经营上抓不住机遇,既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又收获不了经济效益。
刘晓庄常委建议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还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做到放管结合,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用人和运作经营。“只有这样,文艺这只原本在民间自由飞翔的‘百灵鸟’才能培育出坚强的翅膀,恢复觅食的本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邵鸿常委也有同感。有一次,一个改制后的剧团在福建莆田唱三天大戏,看演出的群众人山人海。邵鸿看了全本的《四郎探母》,感动得热泪盈眶。中午他和演员一起围坐在地上吃饭,了解到他们一年的戏都订满了。这次常委会议上,邵鸿肯定地说:“改制后的文艺院团有动力、有前途,只要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去,市场很广阔。”
“文艺工作者应有定力,不浮躁,不以卖钱为目的创作作品。”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说,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应成为引导市场经济的正能量。一方面,文艺要适应市场经济,要创作出既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又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文艺也要着重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培养高雅的文化需求。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打假。”刘长乐常委指出,盗版在国内非常猖獗,文艺创作者的权益常被侵犯。他建议在立法上打假,在舆论上批假,形成全民反假的氛围,切实推动文化打假取得实效,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保护文艺工作者的权益和创作积极性。(记者 周洪双)
●部委声音
财政部(教科文司巡视员黄家玉):
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对文艺发展的支持力度,改进和完善经费支持方式,提高资金支持效果。财政经费的支持要与体制机制的改进紧密结合,通过财政支持,完善院团管理体制。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
我国在校青少年有两亿多人,我们将对改进青少年教育特别是校园美育工作再加把劲,在政策、机制、制度、队伍和条件改善方面争取有新的进展。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
有了好政策,还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要遵循戏曲发展规律,使创作者克服浮躁心态,激发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
电影作品要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需要大家用更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和理解,需要政府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作品创作的环境,也需要创作者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
中央网信办:
希望有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化大家走进网络,把更多的文艺精品、文化产品展现在网络平台,引导青年人创作更多主流作品,让他们真正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