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向着2020年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更近了一步。从数据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哪些显著的趋势?还有哪些潜力有待释放?
1.增速高于同期GDP,文化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近几年发布的文化产业相关数据来看,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3479亿元,同比增长21.96%;2012年为18071亿元,同比增长16.5%;2013年为21351亿元,同比增长11.1%;2014年为23940亿元,同比增长12.1%。比较来看,2015年文化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逐渐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品质提升。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指出,文化产业增速比同期GDP增速高出4.6个百分点,表明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贡献突出,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要通过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经济增长品质,丰富人民生活内涵。
“对GDP增量的贡献达6.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凸显,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殷国俊分析,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近年来呈稳步提升态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产业投资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760.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2%,增速比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4.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8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高1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1%。殷国俊分析,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以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拉动,强劲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向着2020年成为国民支柱型产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年来国内文化消费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指出。
2.文化服务业占比过半,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5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1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542亿元,增长6.6%,占9.3%;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3640亿元,增长14.1%,占50.1%。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文化服务业占比过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近两年数据比较来看,2013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占42.9%、10.1%、47.0%;2014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4%、10.0%、48.6%,文化服务业占比在逐年增加。
“在文化产品生产中,内容产业应当是重要部分。”高宏存指出,“以前我国文化制造业是主要优势所在。但过大的占比也意味着不均衡的发展,近年来文化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表明文化产业正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高宏存举例指出,如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2015年增速达16.3%,占文化产业比重为10.5%。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内容,多种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正在迅速成长起来。
此外,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是亮点之一,2015年其增加值为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文化产业比重为18.2%。“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的发展,表明创新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提高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发挥越来越大的带动作用,未来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高宏存说。
魏鹏举表示,这些数据变化反映了文化产业正在向优化的方向发展,传统业态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趋势,将在吸纳更多、更优质的人员就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综合贡献。
3.区域发展有差距,未来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一般认为,占国民经济总量的5%可以看作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7%。专家分析,在保持良好的增速和行业构成的基础上,“十三五”末期实现目标是可以预见的。
殷国俊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较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文化产业及相关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骨干文化企业得以做优做强做大,新型文化业态得以培育,我国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26%的平均值,约3/4的经济体在4.0%~6.5%之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这一比重已超过10%。在文化消费方面,2012年美国、日本等国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比重达5%左右,是仅次于饮食、住房、交通的第四大消费支出。相比之下,我国文化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各地情况来看,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东部许多省份优势突出: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达13.4%,上海这一比重达12%,浙江达7%,江苏省在2014年达到了5%的目标。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也逐渐在向5%的目标靠近:陕西2014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3.7%,安徽省2015年达3.79%,四川省2015年超过4%。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分析,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尚停留在靠资源要素推动的阶段,而东部领先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也更为优化,主要是依托内容创意、文化科技含量等,这应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高效益和质量仍是关键所在,要推动文化产业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由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扩大文化生产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高宏存说。
“未来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努力。如从文化消费市场情况看,尚有很大的潜力有待释放,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政策,通过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和心理期待。”魏鹏举指出,“此外,要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文化主体,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和分工中的积极作用。”
【文创论衡】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信心几成?数据说话。3.97%、提高0.16个百分点,可以清晰表明,文化产业朝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方向又迈出新的步伐。透过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的衡量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首先要达到一定规模,公认的标准是该产业应占GDP的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4年为2.15%,2015年为3.97%。要达到5%,“十三五”的5年内需增加1.03个百分点,年均0.21个百分点。
从历史角度看,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有两个年份即2012年和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说明实现年均0.21个百分点的目标是有先例的。其余大多数年份比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完成年均0.21个百分点的任务依然艰巨。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可谓难度不小。这是因为,成为支柱性产业,不仅要看产业规模这样的“硬指标”,更要看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关联度这样相对较“软”的指标,特别要在“软”指标的塑造上发力。
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就要加快调整文化产业布局。当前,在国内文化产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上仍然存在着大量雷同之处。特别是,由于传统体制下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地区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协调,其直接后果就是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样的问题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尤为突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产业“旗舰”或“航母”,必须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与重组,鼓励各地发展文化产业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加快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文化产业要提升产业关联度,不仅要提升文化产业本身的原创能力,更要增强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辐射性和渗透力,把外溢效益发挥到最大。
热播电视剧翻拍,热门电影“回炉”……如今,一个题材多品种“套拍”和“扎堆”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风潮和问题,这充分暴露了文化产业内容链条的不足和原创力匮乏。文化产业是一门“内容为王”的产业,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做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提高原创力,意味着提高文化产业的“造血”能力,就是要建立以原创内容带动文化产业价值链循环增值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建立鼓励创新、保护原创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聚合文化资源、培育原创资源的信心与能力。
要释放文化产业外溢效益,就要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打破封闭式的、“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融入市场经济的“外部大循环”;要在“文化+”的引领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共振效应;要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既拓宽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又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很多时候,这种融合难以用量化指标衡量,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的“软指标”或将决定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