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龙新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我从两个方面提一些建议。 一是从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角度讲,必须切实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引导他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要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到基层建立联系点或挂职锻炼等畅通渠道,创造条件。从政策上、资金上、宣传上大力扶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尊重和保护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帮助他们解决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困难。从国家层面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民艺术家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角度讲,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潜心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营养,提升艺术才华,使自己的作品能够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受到人民喜爱。要多创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映党和国家奋斗历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适合基层人民群众需要的作品,多创作有利于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品,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摒除浮躁谱写时代华章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 印 红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当前,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呼唤精神文明疾步赶上。文艺工作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空间无比广阔,亟待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凝心聚力,摒除浮躁,不断出精品、出人才,谱写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华章。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摒除浮躁,根本出路在改革。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各自职责;要遵循文艺规律,改变单一的“政府办文化”思路,建立政府引导的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审批机制,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二是把好文艺创作的“入口关”,铲除滋生浮躁的土壤。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增强文艺类协会“自律”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引领作用和文艺机构的专业能力;同时,建立“后补助”等激励机制,为艺术家提供创作保障和技能培养的政策支持,推动文艺创新和精品创作。 三是加强文艺传播阵地建设,切断浮躁思潮传播渠道。强化对移动终端等文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构建“大文化”管理体系,分类施策、协同监管,“建好闸门再放水、修好刹车再上路”,管住浮躁风气进入传播渠道的关口;强化中央媒体公益定位,扭转部分国家级媒体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倾向,确保国家文化目标的实现。
营造和优化文艺人才成长环境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明明
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现阶段还主要依靠各级国有文艺单位和文艺院团。目前尽管一些文艺单位管理、转制、经营已经规范和成熟,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国有文艺单位的环境不容乐观。建议: 遵循文艺发展规律,营造人才辈出、精品涌现的良好环境。文艺单位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切实总结、研究文艺精品创作和优秀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根据自身特色和专长,围绕“创作出精品、培养出英才”的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和方向,为文艺精品创作和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着眼长远发展目标,为各级文艺单位选强配好领导班子。应严格文艺单位领导班子的选拔标准,进入班子成员者除了要具备个人创作的影响力和业务工作的管理能力之外,主要领导还特别要具备一定的眼界和心胸。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文艺领军人物成长提供有利土壤。对业务能力突出的年轻后备人才,应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在专业岗位上给予其锻炼的机会。鼓励专业人才加强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给予他们到行政管理岗位或其他文化机构锻炼的机会,以提高其行政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打破固化思维模式,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文艺单位招贤纳士应敞开大门,渠道多元,避免以“唯学历论”把优秀人才拒之门外。
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社会效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务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重要的。如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正面的,那当然是最佳状态。但如果经济效益是负面的,而社会效益是正面的,那就应当迅速改变经济效益不佳的状况。只顾经济效益而放松了对社会效益的关心,那就必须重视社会效益的改变。建议: 一、今后,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创作者,还是从事文化产品经营的出版机构和编辑工作者,都应当牢记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 二、考虑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评价的滞后性,以及文化产品的评价往往同历史资料的新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有关,因此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出版机构和编辑工作者应当同学术界保持联系,吸收学术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使文化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书评应当是文化产品提高自身质量的有力手段。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界应当站在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的角度,促进书评质量的不断提升。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径。
让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进校园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李 宏
当前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和文化生态领域存在三个深层次问题。一是有些作品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倾向,扰乱了青少年的思想。二是有些作品存在低俗、粗俗和媚俗的倾向,侵蚀了青少年的心灵。三是有些进口“大片”具有明显的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元素,正在改变青少年的欣赏口味。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施策,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文艺创作、生产的制作环节。作家、艺术家是生产文艺作品的第一车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贯穿到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中去,抵制曲解和戏说历史,反对亵渎和丑化英雄,给青少年一个真实完整和准确的革命历史。 二是抓好出版、播放、上映的传播环节。要为优秀作品走进青少年创造条件、疏通渠道,对有明显缺失的作品则要把好关口、有所制约。繁荣文化市场,不能让违背历史的作品大行其道;提升经济效益,不能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为代价。 三是抓好社会和文化生态环节。当代青少年生长的环境日趋开放、多元和复杂,要让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进入校园、进入孩子的心灵,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对青少年加强美育教育,提高欣赏情趣,确立审美标准,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
擦亮文艺评论这面镜子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 韦建桦
目前在整个文艺工作中,文艺评论这面镜子还不够明亮。一些评论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战斗力,使公众感到失望,大家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评论者缺乏坚定自觉的使命意识,也在于评论工作缺乏健全有效的引导机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文艺评论的导向、职责和相关政策。 正确导向是文艺评论的主旨。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涉及文艺家和公众的政治信念、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和情感世界。要对如此复杂的现象作出精准分析,并对创作者和公众进行正确引导,评论家自己就必须具有真知灼见和坚定立场。 激浊扬清是文艺评论的职责。文艺评论家应当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对优秀作品的真善美内涵予以褒扬,对不良作品和错误思潮进行针砭,绝不让那些导向错误的东西大行其道、贻误公众。要提倡秉笔直书,反对文过饰非。 政策引领是文艺评论的动力。各级领导要首先应当深刻认识文艺评论的功能,定期研究这个领域的问题,认真谋划,采取对策,组织力量,及时扭转“批评缺位”和“评论迷航”等偏向。其次要营造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鼓励思想碰撞,在理论探索和争鸣中加强引导,推动文艺评论健康有序地发展。另外,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文化繁荣需要完善法律机制 国务院参事 李玉光
文化艺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还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与“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进程。我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20多年来,已经历过两次被动和局部的修改。为应对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主动在2012年启动著作权法第三次全面修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建议加快修法进程,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机制。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急需立法保护。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至今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建议尽快颁布《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该法应既坚持与国际法接轨,又要坚持立足于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以促进民间文艺的长期繁荣和传承发展。 完善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对网络版权的保护还存在法律模糊或缺失、保护手段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制定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建立网络知识产权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
书写百花齐放的“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刘敬民
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挖掘发挥特色文艺资源是重要抓手。为此建议: 立足传统,深入挖掘文艺特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各地繁荣发展文艺的特色优势和重要资源。要重视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将“火种”留下、看好,把地方优秀传统文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落实。 面向未来,打造“现代化”和“本土化”交融的文艺精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数字化转化工作,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合理有序依托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印刷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引导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推陈出新,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地优秀文艺,创作、打造更多既凝聚中华文化基因又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 遵循规律,为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将文艺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文艺创作不能急功近利,要给艺术家以“休渔期”;文化体制改革不搞“一刀切”。 培养人才,打造一支能坚守、有水平、出精品的文艺队伍。建议各地按照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完善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因艺制宜、因人制宜。
肩负起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 江
文化艺术具有化人的社会功能,绝不等同于娱乐。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住收视率、发行量和演出票房,要警惕用简单的行政命令,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实现“甩包袱”“关停并转”的目标,却给社会文明和国家文化安全带来十分危险后果的做法。为此建议: 领导干部应理直气壮、敢于担当地管好那些低俗化、游戏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倾向性问题,放手那些不应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专业性问题,减少从上到下的大工程、大项目和大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 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我们这支党多年教育培养的文艺队伍,尊重艺术人才和艺术规律是对攀登文艺高峰最好的动员和支持。 对受众比较少的地方戏曲和少数民族戏曲,加大保护和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这些艺术门类继承传统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增强对这些弱势艺术门类的传播和宣传力度。 对于国家级艺术院团,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潜心创作精品,又要转换完全依赖国家的内部管理机制,使其真正承担起代表性、示范性、导向性和攀登高峰的历史使命,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主力军。
推动少数民族文艺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王正福
少数民族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在党和国家的重视扶持下,少数民族文艺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突出问题。建议: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科学规划少数民族文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艺资源的保护和整理,保存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为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提供坚实的根脉。 准确把握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少数民族文艺创新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投入,在文艺产业扶持政策中对民族地区文化企业适当倾斜,降低立项标准。防止像开发矿产资源一样开发文艺资源,千篇一律,项目雷同。设立少数民族文艺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鼓励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的创作、出版、表演、展览等。 培养建设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梯队。一些地方文艺团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建议加大扶持,不要将民族地区的文艺团组完全推向市场,应发挥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 完善少数民族文艺检验评价标准,推动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文艺专项奖所存无几。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从表现形式及评判标准上具有独特性,应从丰富我国艺术门类、保护文化多样性出发,设立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综合奖。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杨胜群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建议: 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鲜明的价值选择,积极表现和传播时代主流价值。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价值选择,积极表现和传播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代的主流价值。 引导文艺工作者遵循时代的审美追求,努力在作品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和人格之美。文艺创作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文艺工作者应当努力去发掘和彰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和人格之美。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调侃信仰、崇高和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倾向,完全是不可取的。 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艺术创新,发扬“艺术工匠精神”。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坚持艺术创新,不能陈陈相因、简单模仿,更不能搞机械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做到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任何浮躁和粗制滥造都对文艺创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文艺创作是重要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有责任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和引导。特别是要以创作生产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目标,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历史认知,在创作中努力聚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更好地传播时代的主流价值。
县级广电劣势可转换为优势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 张海涛
县级台的优势在于本地化、本土化、贴近性、服务性,制作本地新闻、专题、服务类节目是强项;劣势在于封闭性强、广告量小、受众群少、没有能力自制娱乐性节目。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县级台的劣势就可以转换为优势。建议: 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出发,加强县级台制播能力建设。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县级台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着力解决县级台发展困境,营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基层文化宣传氛围,为守好宣传阵地、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加快“本地化+市场化”模式的规模化推广。市场化的节目供给投入很少,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建议积极组织“本地化+市场化”的规模化推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现有广电“十三五”规划“加强县级台硬件设施建设”的项目中,增加对节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全面提升县级台的综合水平。 积极发现和推广县级台的先进典型。县级台数量很多、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建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平台作用,在坚持正确导向、节目创新、媒体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推介县级台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助力县级台的健康有序发展。
跟上节拍面对新的文艺形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对此,中央提出了“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近年来,各级文化宣传主管部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人民团体,为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 亟待“下功夫研究解决”的问题不胜枚举。比如面对异军突起的网络文艺创作队伍,许多相关部门还停留在“集训”、“表态”、宣示“重视”的层次,在制度建设和工作方式上,还未见有所创新。以评奖为例,呼应一下时代,在国家级文学奖项中开设“网络文学奖”,好像并不需要“洪荒之力”。但我们至今尚未见到这一奖项的设立。又如我们阵容强大的传统文艺报刊,怎样摆脱滞后的节拍,果敢地开疆辟土,以全新的平台走入网络文艺的新时代?再如网络文艺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事关公平正义,也事关网络文艺人的生计。在市场经济时代,如何完善和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何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尊重文艺规律 尊重创作个性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叶小钢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难道现在真的没有人才吗?现在优秀人才还是有的,关键是要做到懂人才、识人才、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纵观人类文艺发展史,真正有成就的一流艺术家,多是极有个性的。他们对社会生活认知有独立见解,对人的社会性与时代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有时候在争取理解支持、争取广泛受众方面并不一定更有优势,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真正能创作高峰之作的艺术家并不能脱颖而出,甚至还会被打击、被排挤甚至被边缘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正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我衷心地希望并建议:首先,我们的宣传及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善识“千里马”,用好人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生产,真正用作品、用实力说话,对艺术水平高超、思想上有清醒认识、有文化自觉、有独立见解的真正艺术家给予更多支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第二,一定要放宽心态,对人才给予充分的信任、支持。尊重文艺规律,尊重创作个性,让文艺工作者发挥自己所长,对他们予以思想与艺术的全方位关心和爱护,对他们各方面实打实予以鼓励和支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攀高峰的好环境。
演员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 冯 巩
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就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我提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群众贴心“送文化”。建议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更多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民营文艺团体深入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进行演出,把文化送到村口。同时,去发现、去体验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文艺人才到基层去,为群众精心“种文化”。我国艺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专业人才,但真正能走上艺术舞台的却凤毛麟角。而广阔的生活舞台,急需专业艺术人才。是不是在艺术人才的配置上,也进行一次“供给侧改革”,来“去库存”“补短板”,让这些专业人才在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建功立业。 加强基层文艺事业财政投入,优先注重文化精准扶贫,为群众用心“助文化”。建议财政资金向基层文艺项目倾斜,根据地区人口的分布和需求,配套建设各类文化设施,为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创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文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参与文化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