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教科书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朱永新
去年年末,我收到了温家宝同志寄来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的清样。为了让这本书更严谨更适合年轻人阅读,他谦逊地征求了部分专家的意见,我有幸先睹为快。没有想到,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难读的地质笔记,竟然让我这个外行爱不释手,连夜细读。
《温家宝地质笔记》 温家宝 著 地质出版社
这本书有着笔记所特有的现场感,翻开书,仿佛跟随着他的脚步走进了祁连山,迈进了地矿部。但是,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地质笔记。在描写地质工作的字里行间,也记录着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点滴。品读着他成长的经历与感悟,让人鲜明地感受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纯真的报国情怀,求实的科学精神,不畏困难的生活勇气;看到一位管理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缜密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方法。
我想,对于我这样非地质专业的普通读者而言,《温家宝地质笔记》更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年轻人成长的教科书,告诉人们,伟大始于平凡,理想创造辉煌。它也是知识分子成长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科学没有捷径,坚持才有奇迹。这本特别的“教科书”,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就我个人而言,最让我感动的是两组关键词:理想与行动、阅读与反思。
理想与行动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人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从生命叙事的角度来看,理想往往是人生命的自我镜像,是人对于目标的重要追寻。他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早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多次参加野外教学实习,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当时就立下了志向:“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68年初,他结束了8年大学生涯,来到了甘肃祁连山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考察后,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1970年5月18日的日记中他写道:“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1979年3月21日,他在日记里摘抄了爱因斯坦的一句格言:“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行动则是理想最好的伙伴。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懈的行动,需要坚守的力量。他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不是一个空头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他时刻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理想来对照自己的言行。
温家宝手稿
在祁连山野外考察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要“顺着深沟爬至山脊,直到冰雪覆盖的地方。因为深沟切割,岩石露头、层理变化、岩浆侵入、构造形态十分清晰,宜于观察,沟两侧的地质状况也便于对比”。在野外观察时,他十分细心,一丝不苟,“为了定一个点,有时要跑一两个小时的山路,从不敢马虎”。当时,在行内有“遥测点”的说法,即根据远远看到的地质现象加以描述,并根据观察点附近的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了事。但是,他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他说∶“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我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地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1980年,已经担任处长的他没有陶醉在“少年得志”的“虚荣”之中,他在日记中说,如果只是过过小日子,参加参加会议,批阅批阅文件,工作和生活缺少目标,就会“空费精力,磨人生命”。正是清晰的人生理想,照耀着他前行,让他的行动分外执着。一路走来,他不彷徨,不动摇,从祁连山走到兰州,一直走到共和国总理的舞台。难怪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阅读与反思
如果说理想和行动是成长教科书的上编的话,阅读与反思则是这本成长教科书的下编。理想与行动是生命叙事的方向,而阅读与反思则是专业成长的基石。
对照他的阅读学习生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汗颜。1968年他远赴甘肃工作时,随身携带的四件行李中,有两件是装满书籍的小木箱。在地质队的时候,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个冬季自学一门学科,包括物理、化学、历史、文学、外语等。他还从微薄的工资中省下钱来,买了许多书,其中有《中国通史》《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刘禹锡诗文选注》《王安石诗文选注》等。1974年的五一劳动节,他和往常一样,把别人玩耍的时间用于阅读,“手上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一本鲁迅的《呐喊》,他读了三四遍,为了增进记忆,他甚至抄书。这一天,他读的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隔两个多月的7月17日的日记中显示,他一方面读专业的地球化学著作,“很想从地球化学方面总结一下铁矿赋存的规律”,一方面在读《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980年夏天,年近40岁的他还报名参加了职工业余英语学习班,每周三个晚上上课。
西插山顶的冰川
在这本书的第四部分,专门收录了他的一部分学习笔记,如阅读《马克思传》《中国通史简编》《贞观政要》等书的文史学习笔记、阅读地质力学的学习笔记、阅读《板块构造述评》的学习笔记、沉积变质铁矿特征的学习笔记、海相火山岩及其铁矿床成因的学习笔记、阅读《变质作用研究的发展动向》学习笔记,以及关于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大量学习笔记。他告诉我,那些年的地质笔记大约有420万字,而且许多已经丢失了。看着书中影印的那些密密麻麻、一丝不苟的字迹,让人震撼与感动。
阅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写作与反思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日记的他,一直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思考,不间断地与自己对话与反省。如1979年,37岁的他在7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坐在家中,静静地回忆三十七年的道路,思考着未来,用得着一句话概括,还是那颗倔强的头颅,还是那颗赤诚的心。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并不好,容易满足,而且经不起波折。我准备后三十年不折不挠,逆水行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目标,还得从点滴做起。对生活仍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多大的压力,不要中断学习和工作。”
在工作日记中,他也有大量对于改进工作的研究与思考。如1982年11月15日到18日,他在陕西省地矿局召开座谈会时发现了中年技术骨干存在的问题,表示要“下决心为中年技术骨干办几桩好事”。他发现当时培训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技术骨干应该培训的人员得不到培训,而培训的往往是不能工作的,培训出来也不继续从事所学工作的”,等等。这样的反思,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改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3年的元旦,温家宝没有回家,他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外面是进行着的元旦之夜,爆竹毕毕剥剥地响着,而部办公大楼是这样的静,静得只听到日光灯发出的响声。我默然坐在办公桌前,回想着过去走过的路程,思考着未来。”他记录了这个夜晚思考的结论:“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
因为一个人这样不懈的奋斗,才诞生了这样一本成长教科书。在这本书里,他把四个章节取了四个标题:
梦里常回祁连山,
情系地矿思随行。
踏遍群山觅真知,
积累知识为人民。
这首小诗,无疑也是他的人生写照。这样的书,不是传记胜似传记,比一般的传记更有说服力,更能够撼动人心。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有了这样的成长教科书,有着类似更多的人生教科书,我相信,将会有更多年轻人、更多读书人,在同样的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