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国学?对这一问题,人们的看法差别还比较大。有人认为国学应该是“中国学”的简称,国外也有说“汉学”的,因为主要以汉文字为载体。至于什么是“中国学”,有人认为就是中国的学术。
对于什么是学术,也有许多定义。学术主要是思想理论形态的文化成果,不应将其泛化,不能什么都当作学术。例如,有人将民间习俗、风土人情以及其他各种技能都当作学术。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属于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学术,只有把它们作为学问来研究,其研究成果才可以成为学术。换句话说,民间习俗本身不是学术,但是研究民间习俗的民俗学就是学术,应属于国学范畴。
有人说,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国学不仅有汉族的,还应该有其他民族的。这一观点应予支持。但是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国学?有的少数民族还没有文字,没有记载下来的学术成果,这样的民族有没有国学?这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藏医、藏传佛教可以看作是国学。简单地说,国学不只是汉文化,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不能泛化。
有人说儒家“六经”是国学的源头,这有一定道理。不过,儒家学说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虽然后代儒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华,但仍然不能取代其他各家的学问,不能说儒学就是国学的全部内容。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医家以及后来的佛教,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文化之间常有相互影响,但不可以归并合一。
对国学首先要继承,要了解过去留下了什么学术成果、有哪些优秀成果,对优秀成果应大力继承。中国学术能存在几千年,自然是历代学者连续选择、继承、创新的结果。中国学术可以说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如果从有准确时间记载算起,到现在也有2000多年了。在文本记载上,不但有正史的“二十四史”,还有野史,有地方志,有关于人物的传记,有关于制度的通典,有关于事件的记事本末,有关于典籍的艺文志、经籍志等。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艺术、科技等,涵盖广泛。其中许多内容多有教育意义,“善可为法,恶可为诫”。当然,继承国学不是重复,不是复古。继承是有选择的,要批判分析,然后才知道应该继承哪些。
对国学还必须进行创新。对国学进行创新,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分析能力就可以提高,就可以分清精华与糟粕,即使面对糟粕也可以进行改造创新,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对现实又缺乏研究,对国学就可能会误用、乱用、滥用。对国学不能随便照搬照抄,研究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对国学进行创新需要有新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就要求在借鉴古代智慧的同时关注当代现实,从而丰富和发展国学。不了解新时代,不研究现实,缺乏新视野,国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传统与现实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这是国学发展的正道。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先秦儒学到了汉代有很大发展,汉唐主要是经学。进入宋代,义理之学受到重视,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代思想家开始提出一些怀疑,发出许多新见解,于是到了清代就重视考据学,将不清楚的问题尽量弄清楚。当今时代,发展国学更需要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形成越来越多的新成果,国学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强。
(周桂钿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