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过度使用手机,会得“数码痴呆”吗

“长时间看手机,10岁女孩视力降至0.1”“每天玩手机到凌晨两三时,20岁男子患上脑萎缩”“女子掉入井坑造成十级伤残,起因是走路时过于专注玩手机”……随着智能手机日益深度地介入人类生活,有关“低头族”“手机控”的安全隐患和事件越来越多。

过度使用手机,已然成为一大“隐形杀手”。除了加重近视、引发干眼症、易导致交通事故外,它还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会得“数码痴呆”?

“手机成瘾”有两大指标

所谓过度使用手机,又被称为“手机成瘾症”,每天使用时长和触屏次数是界定“中毒”与否的两大标准。

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用户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点击、滑动等操作的次数,平均是每人每天2617次,而重度用户占比为10%,其平均操作次数高达5427次。同时,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2.42小时,重度用户则为3.75小时。此外,用户平均每人每天使用手机76次,而对于重度用户来说,这一数字是132次。

江苏苏州曾于2014年组织课题组,对几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更为惊人——被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的占到71.07%,其中10.1%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7小时以上;手机停机或者忘记带手机外出时,感觉有些烦躁的占到31.26%,感觉有点焦虑的占到20.97%。

“手机控”现象在国外的青少年群体中同样存在。调查显示,40%的西班牙青少年手机成瘾,他们每天花在手机通话或短信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 超过1/3的意大利青少年拥有两部以上手机,并且沉迷于手机,难以自拔;36%的英国青少年认为自己无法离开手机。

现有医学研究证实,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极易出现眼疾、头疼、幻听、颈椎病和睡眠质量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分钟眨眼16至20次,而看手机时,每分钟只眨6至8次,这将导致眼干。倘若长时间盯着手机看,还会加剧眼部肌肉疲劳,影响聚焦能力,导致视力模糊。最初可能只是暂时的,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永久性的,最终导致近视。有报道说,我国90%以上的小学生近视,原因就在于用“屏”过度。

从睡眠角度来看,手机辐射会让人延迟入睡6分钟,并将深度睡眠缩短8分钟。如果经常开车发短信,撞车的概率将提高23倍。据统计,我国约有15%的交通事故是驾驶员玩手机引发的。

同时,使用手机过度还可能让人变丑。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令面颊和下巴的肌肉因重力而下垂,时间长了可能形成双下巴,呈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老态。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减少我们的身体锻炼频率和强度。更严重的,长期暴露在手机辐射环境下,亦可能对人的内在生理机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每天暴露在高强度的手机辐射中10小时以上,就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社交冷漠和焦虑并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在很多“低头族”看来,手机屏幕里的世界比真实的生活更为重要。“低头族”日渐壮大,信息时代的冷漠也随之蔓延。

对于这种“手机中熟人、朋友成百上千,现实生活中却是孤家寡人”的现象,市民周舰就颇有感触。微博、微信刚开始流行的时候,面对朋友圈中的各种“晒”,周先生总是乐此不疲地点赞或留言。可不久,他发觉和一些朋友的距离变远了,有的朋友以前还会抽空一起吃吃饭、唱唱歌,现在全靠微信、QQ了,许久见一次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有点陌生。

周先生说:“打开朋友圈,到处是晒美食的照片。如果下面有留言,也很快回复。可大家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却不愿意放下手机和身边的人多说句话,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与此相关,过度使用手机者当中,还出现了一种“网络交流强迫症”。“时不时就想去朋友圈,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新鲜事发生。如果是自己发了照片,就更加急切地希望看到朋友点赞”,这是网友总结的“网络交流强迫症”之典型表现。

“以前的人没有手机不是过得也挺好,现在的人反而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沉迷于手机鸦片。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林一芳认为,这在无形中会增加内心孤独感,减少个人存在的价值感,从而会降低人的幸福指数。

专家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与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有关。不少人觉得,“人机”交互比“人际”交互更容易掌控。和人交流,往往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也很难让对方真正明白自己所想。相比之下,和机器交流则简单得多。但从长远来看,“低头族”会引发或加剧使用者的抑郁、焦虑等。很多离开手机便发慌、紧张、心神不宁的年轻人,其实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状况。

“数码痴呆”是真的?

闭上眼睛想一下,手机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你还记得几个?熟人亲友的名字你还记得几个?中午自己又吃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假如你回忆的时间超过10秒仍无法给出答案,也许你得了“数码痴呆症”。

专家认为,如果过度依赖手机等数码产品,例如经常刷微博、看朋友圈、浏览网页等,会有大量的无效信息进入大脑,从而削弱了大脑对有用信息的处理能力,最终导致记忆力下降,引起“数码痴呆”。

通常来说,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记忆力减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的折磨,但这些症状在青年人群中近年来有逐渐发展的趋势。美国趋势机器全国调查中心的数据表明,目前18岁至34岁的群体比那些55岁以上的群体更容易忘记当天是星期几、忘了钥匙放在哪,甚至忘了洗澡。相比之下,只有“人名”这一项,是55岁以上群体比年轻人更容易忘记的。

医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主要由脑部的“海马体”负责。就像平时假如不运动,肌肉就会随之萎缩一样,记忆力使用不足则会导致海马体萎缩、记忆容量减小、认知能力降低。“数码痴呆症”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用导航仪找路、用手机代替记忆电话号码,可能会使人精神活动的能力有所退步。

哈佛医学院总结了七种常见记忆问题,其中“错误归因”“阻挡”和“注意力分散”相辅相成。“错误归因”是指只看局部不看整体,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阻挡”是一种暂时性的忘却,是因脑内的“竞争记忆”阻碍了你所需要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注意力分散。恰恰是由于数码科技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习惯。在这过程中,也许你不会错过任何有趣的信息,然而注意力与精力已被大大分散。


此外,智能手机、电子设备貌似能帮人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可大多数时候这只是假象。记忆的形成不是过去所有经验的单纯叠加,而是大脑每次对所接收信息的解码过程,及在此期间所有感性认知、理性思考与客观事实交互作用产生的信息的合集。这就是说,大脑最后记住的是整合过后的信息。没有被整合的碎片化信息,在回忆的时候是很难被追踪到的。用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刷微博、看新闻,得到的都是简单的结论或片面的分析,而不是深度阅读与思考,这完全扭曲了“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的初衷。

专家建议,数码设备的使用者应当养成勤用脑、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同时建立并保持有意义的社交、放弃无用的信息接收方式等。

上一篇:把自己变成“草原”(悦读)
下一篇:档案里的家国情怀:功高不改忠贞志 位尊难移公仆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