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传一段历史 承一脉手艺——“燕京八绝”绽放廊坊

传一段历史 承一脉手艺

——“燕京八绝”绽放廊坊


国家级非遗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超为客人介绍花丝镶嵌头饰。 本报记者 贾珺 摄

大厂景泰蓝代表性传承人黄金亿设计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和平尊。本报记者 李泳辰 摄


本报记者 陈正

“在制作和抚摸这些景泰蓝作品时,我总感觉在与过去的能工巧匠对话,不同时代的匠人跨越千年,一起聊技艺,话传承,谈创新。在新时代里,我们肩负把‘燕京八绝’这些老手艺发扬光大的使命。”2024年12月16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厂回族自治县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工艺品公司”)董事长黄景仁正与同行们探讨着“燕京八绝”的传承与发展。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花丝镶嵌、牙雕、玉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八大门类。廊坊作为“燕京八绝”的重要传承地之一,早在晚清时期,郊县中就有人在北京学习“燕京八绝”技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北京工艺品外贸公司在廊坊多个郊县开办了“燕京八绝”项目分厂……如今,“燕京八绝”在廊坊遍地开花,分布广泛,拥有众多生产作坊,实现区域性发展,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赓续文脉 繁花更胜

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京东工艺品公司设计工作室内,设计师在研讨新作品;掐丝车间内,工人把整条紫铜丝掐成一段一段的小料,再加工成精美的纹样;点蓝车间内,工人用专用工具将釉料填充进只有几毫米间隙的铜丝之间……

景泰蓝属“燕京八绝”之一,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因使用的珐琅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一张紫铜片、一根扁铜丝、数十个釉料色碟,经过捶打成型、手工掰丝掐花、粘贴铜丝等10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

黄景仁从事景泰蓝行业50余年,在保留传承景泰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市场,通过创新让更多人感受到景泰蓝的魅力。目前,京东工艺品公司设计制作的景泰蓝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海内外客户青睐,年产值千余万元。

“老手艺的传承很艰难,但让我欣喜的是,新一代的景泰蓝技师们已经成长起来,我愿将自己所学和掌握的技艺技巧毫无保留教给更多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黄景仁表示,目前京东工艺品公司已培养了500余名学员,其中有11人获评中国景泰蓝一级技师称号。

在廊坊,越来越多的“燕京八绝”技艺传承人正在贴合市场,将产业做大做强。大家抱团取暖,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业。仅大厂目前就拥有成规模的景泰蓝制作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廊坊扎实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非遗传承活化不断彰显廊坊特色,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名片日益叫响。

在保护和传承“燕京八绝”技艺过程中,廊坊秉持“传承活化显特色,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通过强化支撑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政策文件、健全名录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促使“燕京八绝”技艺传承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注重创新引领,多举措保护“燕京八绝”。广泛实施非遗进校园,强化非遗产品研发,促进非遗赋能旅游,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非遗城市会客厅,培育非遗特色村镇。让包括“燕京八绝”技艺在内的廊坊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有深度,有广度。此外,廊坊还坚持点面结合,助力非遗社会影响持续提升。通过搭建展示传播平台,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强化新媒体应用,唱响“燕京八绝”在新时代里的发展“好声音”。

“守”艺有方 创新有法

理线、穿针、落针……手腕翻转间,丝线在手中若行云流水,绣绷上的图案逐渐丰富起来……近日,在英国伦敦,廊坊手艺人武保强正在店里和当地游客介绍着刺绣的专业技法,惹得现场游客连连称奇“神奇的东方技艺”。

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武保强是廊坊安次刺绣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目前已发展京南御绣、京城刺绣等多个品牌,其绣品至今仍保留着纯手工绣制,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刺绣作品突围,要传承,更要创新。”武保强不断在针法、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尝试探索,不仅继承传统刺绣的特点,还找到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生活、科技的最佳结合点。他制作的耳环、手镯、旗袍、团扇等刺绣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闯出一片新天地,武保强自2009年起在泰国曼谷、希腊雅典、英国伦敦等地建立了办事处及分属公司,绣品约三分之二出口海外。

“中国的刺绣作品是美国、英国、伊朗等国家市场上的抢手货,现在我们的国际订单供不应求。”武保强介绍,在国外市场摸爬滚打几年后,京南御绣逐渐在国外站稳了脚跟,2023年,仅在英国伦敦市场,企业的销售额达590万英镑。更多国内刺绣企业也通过武保强“穿针引线”,走进国际市场。

在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绣品的同时,武保强还与多个电商平台紧密合作,不定期开展直播,为刺绣爱好者讲解刺绣技艺,演示复杂针法。

与武保强类似,廊坊各地的“燕京八绝”技艺传承人也正在自己的赛道上不断创新载体与方式,深耕廊坊文化热土。

近年来,廊坊引导和推动“燕京八绝”技艺贴合时代需求主动求变,在创新中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廊坊系统梳理“燕京八绝”技艺各自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新方式,创新工艺载体、作品题材,积极组织参加大师评选,谋划技能比拼大赛,加大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以创新释放“燕京八绝”文化活力。此外,廊坊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传承人掌握创新技术手段,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品质,整合线上线下展示交易资源,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推动“燕京八绝”走出去,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与此同时,“燕京八绝”技艺传承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转变观念,在工艺、设计上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审美,增强“燕京八绝”的吸引力和传承活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文旅融合 绽放芳华

作为“燕京八绝”技艺之一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如今正在廊坊讲述着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日,记者走进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维盛正与员工探讨着新订单的设计方案。马维盛出生于花丝镶嵌世家,父亲马福良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项技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目前公司年产值近千万元。

在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汉代,到了明清时期飞速发展。近年来,当地手工艺人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花丝镶嵌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新的光彩,也带动了花丝镶嵌产业的发展。

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正不断拓展廊坊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

出台扶持政策、加强业务培训、完善馆舍建设、举办赛事活动、引导转型升级、拓宽销售渠道、加大传承力度、构建传播矩阵……针对不同非遗项目特点和当地民俗特色,廊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彰显廊坊特色。

廊坊充分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廊坊先后高标准培育了大厂“祁各庄景泰蓝小镇”、广阳区“南汉村宫廷忆述小镇”、永清县“别古庄核雕小镇”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文化特色鲜明、功能集成完善的“非遗小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将非遗小镇打造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同时,相继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廊坊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富民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体系设计下,廊坊各地文化产业呈现出“一县一品”的文化产业特色,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廊坊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

上一篇:一脉春水连京冀 千年碧波启新篇——北运河春醒文旅图鉴
下一篇:烟火廊坊 多彩中国年—— 二〇二五年“中国年·廊坊味”全市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综述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