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擦亮非遗品牌 古韵惊艳时光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核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传承人朱庆元在制作雕漆赏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安柳编。

河北省级非遗项目第什里风筝制作传承人赵艳强手工制作风筝。


       本报记者 陈正

       廊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明清以来,作为京畿之地,深受京都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传承了辉煌高雅的宫廷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体系。为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断提高、传习场所不断改善、传承队伍不断扩大。

       在制度保障上,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廊坊市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地方性法规《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在起草编制中,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自2004年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问询、线上征集等方式,共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3000余条。目前,已成功将其中具备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900余条推荐入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加以保护。

       为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我市先后高标准培育了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广阳区“南汉村宫廷忆述小镇”、固安县“张村武术小镇”、永清县“别古庄核雕小镇”、大城县“红木文化体验小镇”、大厂县“祁各庄景泰蓝小镇”、文安县“苏桥非遗小镇”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文化特色鲜明、功能集成完善的“非遗小镇”。2014年以来,我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相继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通过一系列引导与帮扶,我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富民产业,也助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我市积极在学校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自2019年以来,我市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传承人走进市内中小学开展传承授课,邀请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积极推动京东大鼓、八卦掌、景泰蓝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纳入本地中小学和职技学院校本课程,域内高校聘任太极拳、雕漆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客座讲师进行日常授课。与此同时,积极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

       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冀中笙管乐(胜芳南音乐会)、西河大鼓、八卦掌、景泰蓝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中幡(安头屯中幡)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项,拥有杨家将传说、东储双龙会、高跷、核雕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5项,先后命名八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共441项,各县(市、区)共公布县级名录近千项,内容涵盖民间传说、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大类别。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并不断扩大。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84名,先后命名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319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市讲好廊坊故事、传播好廊坊声音、增强廊坊影响力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上一篇: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下一篇:【旅发大会 相约廊坊】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旅产业“火”起来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