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戏曲进乡村活动现场。(市文联供图)
本报记者 盛嘉敏 本报通讯员 刘金鑫
初步形成以市内国家级、省级、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和新文艺群体为主体的市、县、乡三级文艺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组织体系;
市属各文艺家协会建立25支文艺志愿服务支队,吸纳文艺志愿骨干181人;
各县(市、区)文联所属协会建立45支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吸纳文艺志愿者305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自“强基工程”实施以来,全市文联系统和各文艺家协会,积极整合资源,强基固本,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将文艺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工作统筹融合,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在全市营造了良好活动氛围。“文联万家”文艺志愿服务团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时代风尚”学雷锋最美文艺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抓队伍机制建设 筑牢工作基础
以强化文艺志愿者保障,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协同、高效开展为重点,依托平台构建分级管理体系,完善文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与市文明办联合印发《“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廊坊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项目登记报备、人员保险缴纳、基层文艺志愿推优评先等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中国人寿保险政策等,不断规范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合理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全市完成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注册文艺志愿者2156人。
通过市县联动,广泛宣传动员,初步形成了由1支廊坊市文艺志愿服务总队、15支市级文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支队、10支县级文艺志愿服务支队、45支县级以下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组成的市、县、乡、村文艺志愿服务队伍架构,为文艺活动提供人才支撑。
抓基层培训指导 促进水平提升
聚焦基层文艺骨干、文化传承代表人、文化产业带头人、基层文艺社团、学校师生等重点帮扶对象,针对不同需求,结合思想政治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指导活动,使艺术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实现基层文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开展“守正创新 培根铸魂”廊坊市中青年文艺人才培根工程13期;举办“强基聚力”文艺名家大讲堂、廊坊书法院书法公益讲堂28期;培训文艺骨干和志愿者近3万人次,推动文化名家和基层骨干双向奔赴、双向滋养。与中国文联、省文联开展“强基工程”调研暨“圆梦工程”文艺志愿服务中小学生艺术团培训,组织农村未成年人文艺志愿服务培训、音乐专项培训,受益学生560余人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30余场,引导1800余名师生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抓平台资源统筹 打造活动阵地
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推动融合发展,强化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基层文艺活动聚集地,做到惠民与便民相统一,实现“群众在哪里,文艺志愿服务就到哪里”。与10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260个文明实践所(站)合作,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活动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建成各类文化名家工作室673家,举办各类展览展示、培训讲座等活动7000余场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活化利用专业剧场公共空间,为剧院展馆增活力。万庄采油四厂群众剧院挂牌市剧协创研基地,承办文联系统春晚惠民演出、河北省文联宣讲及惠民演出等。在自然公园书法院举办“用文学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评论研讨、“翰墨情深 笔谈风华”文学交流活动等。固安县将大园子戏院、周家务戏苑、薪火评剧社等纳入活动基地,承办了省、市多场惠民文艺活动,并作为研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集体参观。
抓成果活动展示 强化示范引领
注重将文艺志愿服务与弘扬时代精神和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本地文艺发展实际和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并通过展演展示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将文艺志愿服务与大家唱、大家演、大家绘等群众文化活动相融合,开展各类活动1200余场,让群众成为活动的主角。组织开展“翰墨飘香、万福迎春”系列活动、全国十三届国展廊坊入展作者汇报展、名家进社区书法精品展等,为市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
让文明志愿之花在群众身边绽放,让群众共享文明实践成果。接下来,市文联将进一步规范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切实做好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注册登记工作,确保文艺志愿者100%在册,100%有保险保障;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核心团队,完善结对服务工作机制,坚持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打造文艺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扩大文艺志愿服务覆盖面,充分利用结对共建的方式,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实现全市3420个文明实践所(站)都有文艺骨干,并通过这些文艺种子带动基层精神文明之花璀璨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