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廊坊市持续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市持续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



记者1月6日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我市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五年来,我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据介绍,2022年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结果,我市在中部地区20个参评城市中被评为优秀,并因“示范区建设推进有力,创新发展成效明显、亮点突出,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而获得通报表扬。五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取得显著成果。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市相继承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018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等一批国际性、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通过承办大型文化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资显著提升。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打造了城市文化艺术新地标;3000余平方米的廊坊市非遗展示馆投入试运营;文安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城县图书馆等新建项目竣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大厂域见未来文化生活体验中心、安次区文化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固安县市民文化中心通过立项审批,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显著提升。我市构建起了由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目前,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图书馆经省文旅厅预评估,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文化馆全部上等级,其中90%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相继建成1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41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8个新型文化空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市相继推出了“大美廊坊”文化艺术节、“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等文化品牌,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0余场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我市荣获了全省首个“书香城市”称号,霸州市胜芳镇(“胜芳花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紫檀》《秋月》《孙毅将军》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相继问世。我市现有各类文化队伍3000多支、各类文化志愿者34848人,有力保障了各项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相继建成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固安县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引导全市475家文化传媒企业参与文化产品供给,举办了一大批文化品牌活动和系列艺术培训活动,涌现出众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场馆管理,安次区文化馆、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固安大剧院等实行的“政府+企业”管理模式,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

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着力抓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统一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部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纳入建设体系,实现了辖区分馆全覆盖和资源共享。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实施了“阅读在身边”工程,实现数字实时阅读。市图书馆网借小程序上线,“图书馆+互联网+快递”网借服务正式运营。疫情期间,我市不断丰富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广泛开展线上阅读、云上展播、线上演出、线上培训、线上展览等活动,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推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建设

我市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围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廊坊文旅场景”,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建设,积极构建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环境,为实现“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2025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二级馆及以上标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其中80%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五个一”标准。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提升工程。针对不同人群文化需求,合理开发、规划建设“城市书房”“乡村书吧”“文化驿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样板,创新一批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形成一批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文化惠民卡券发放形式和内容,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积极举办各类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班,举行创意市集、街区展览、演艺等活动,让群众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全市之力,将“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人民群众的艺术盛宴。创新举办“彩色周末”“月来月有戏”“戏曲进乡村”“群众大舞台”“廊坊市特色博览会”“廊坊非遗购物节”“京东大鼓书会”等群众文化活动。积极组织以市、县为主体的“百姓明星”大赛,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当主角、唱大戏,重点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大家读”“大家演”“大家拍”“大家绘”“大家赛”等群众文化赛事活动,吸引城乡居民广泛参与。

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廊坊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实现与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廊坊政务云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场馆建设,为公众提供服务导航、场馆预约、在线体验等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服务便捷高效。

(记者: 闫玮)

上一篇:廊坊市持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下一篇:2022(廊坊)京东大鼓书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