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年终盘点|聆听 2022文化强音

聆听 2022文化强音



      年终盘点

2022年即将“谢幕”,回望这一年,总有记忆雕刻在时光深处、根植于大众心中,那是关于文化印记的最美好珍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年间,我们见证了用文物故事讲述“何以中国”、“数字阅读”改变生活、申遗成果收获丰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外开放、考古新发现新成果频频亮眼……众多焦点文化事件标注着文化强国征途上我们的坚定步伐,也向大众彰显着我们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1 文化自信自强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评析: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文化、文艺工作作出的纲领性指导,字字句句振奋人心,也是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新的期望。

2 申遗取得丰硕成果

2022年,我国申遗方面取得丰硕成果:5月,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月6日,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评析: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历史长河奔流不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度,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在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文化瑰宝,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凝聚民族精神的鲜明旗帜,向世界讲述着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

3 文物故事讲述“何以中国”

何尊、长信宫灯、金瓯永固杯……1月25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29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开年重磅展览“何以中国”在故宫博物院亮相。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作为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展览以来自中国各地的文物为线索,呈现了“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丰富的源流,通过以物记事、以事叙史的方式,引领观众一同解开“何以中国”的时代问题。

评析:文化展览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形式。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130余件/套重量级文物概括而鲜明地向我们揭示了答案。透过这一件件文物,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上那些智慧的头脑、开放的胸怀、敏锐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坚忍的品格、精湛的技艺、有趣的灵魂,他们恰与我们血脉相连,心意相通,精神共鸣共振。

4 革命文物资源保护管理

1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就切实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提出要求。其中指出,要从赓续红色血脉、守护红色江山的政治高度出发,切实把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牢抓实,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评析: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写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到国家文物局制订发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再到《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的印发,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助力我们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滋养,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精神内涵,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5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放

2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放。开馆大展“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共展出1298件(套)工艺美术和非遗珍品佳作,80%的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评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必将对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遗馆的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作为收藏、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珍品的最高殿堂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教育基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成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6 “数字阅读”改变生活

4月23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中国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根据调查,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6%,较2020年提升0.3个百分点。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同时,通过“视频讲书”方式读书成为新的阅读选择。

评析: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引发文字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形态改变的同时,也改变着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信息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应用,正改变和影响着全民阅读形态,不断推动阅读服务向数字化、系统化、个性化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考古新发现成就显著

2022年,我国考古领域成就显著。其中,“考古中国”公布了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河北泥河湾考古、西藏考古等诸多成果;“清华简”整理报告了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参不韦》;三星堆遗址6个“祭祀坑”出土近13000件文物,数件造型奇特的珍贵文物前所未见;陕西春秋早期贵族墓地出土微型铜容器残留物中发现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遗存;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中国高温黑釉技术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

评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探索未知,揭示本源。2022年,中国考古成果不断,这些新发现有的延伸了历史轴线,有的增强了历史信度,有的丰富了历史内涵,有的活化了历史场景,它们一同展现着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于国人来说,不仅仅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基因中获取精神力量,增强了文化自信。

8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评析: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加速发展,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无论何时何地使用何种方式,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分享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翘首以待。

9 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

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落成典礼。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评析: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它担负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正如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览策划实施组组长吴笑天所说,重大文化工程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就是要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打造新时代中国的标识,树立起神州大地的文化地标。

10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共有35篇(部)作品获得这项殊荣。其中,《红骆驼》(王松著)等5篇作品获中篇小说奖,《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著)等5篇作品获短篇小说奖,《红船启航》(丁晓平著)等5部作品获报告文学奖,《岁月青铜》(刘笑伟著)等5部作品获诗歌奖,《回乡记》(江子著)等5部作品获散文杂文奖,《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杨庆祥著)等5部作品获文学理论评论奖,《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许小凡译)等5部作品获文学翻译奖。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97年,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文学奖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年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评析:文学评奖是推动出作品、出人才、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35篇(部)获奖作品多方面、多角度体现艺术水准,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呈现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11月,“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举行,名家与大奖交相辉映、作品与读者双向交流,让文学“破圈”传播,让文学照亮生活。

11 网络文化领域精细化管理

4月起,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从严整治功能失范、“网红乱象”、打赏失度、违规营利、恶意营销等突出问题。6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对网络剧片发放行政许可,包括网络剧、网络微短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等多种内容的国产重点网络剧片上线播出时,将使用统一的“网标”。

评析: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过程中,以网上生活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灰尘蒙面”的情况。这几年,各级网络监管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持续精细化管理,通过持续向老百姓反映集中的问题“亮剑”,使网络生态日益向好。而对网络剧片发放行政许可的新规,为行业设置准入门槛,必将加速推进网络影视创作步入精耕细作阶段。

12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

2022年央视春晚上,舞蹈《只此青绿》火爆全国。春节刚过,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开播后连续多日成为播放量冠军,热度不断攀升。7月30日,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揭晓,电影《长津湖》获得最佳影片奖。9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第十七届文华奖颁奖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舞剧《五星出东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话剧《塞罕长歌》等15台剧目获评“文华大奖”。11月6日,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暨第14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式在长沙举行,《觉醒年代》被评为最佳电视剧,《人世间》获优秀电视剧大奖等四个奖项。11月12日,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落下帷幕,《长津湖》被评为本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我和我的父辈》收获评委会特别奖。

评析:2022年,众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不仅叫好又叫座,还激发着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实践证明,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精品力作不仅能赢得口碑,也能赢得市场。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上一篇:快收藏!京津冀三地联合推出10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下一篇:聚焦深圳文博会|亮点多!河北文化产业展风采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