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组织编写的《人民作家柳青》,以翔实、可信的史料,复原整合了一个人民作家柳青的光辉形象,是一本适时而意义非凡的书。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柳青“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文学道路,对其代表作《创业史》,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等等。这些评价高屋建瓴,恰如其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
《人民作家柳青》是一本资料汇编性质的书,它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的关键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指导思想,从“扎根人民——柳青生平”,“赤子其人——亲友忆柳青”,“真诚其言——柳青文学讲话”,“不朽其文——作品评价”四个方面,以切实可信的原始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为依据,从人生经历和文学道路、文学观念、信仰、创作成就及与群众关系等方面,真实全面而立体地再现了人民作家柳青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以文学为终生不懈的追求,服务于人民和党的事业,无私无畏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柳青的墓和碑以及柳青雕像,至今屹立在他生活和工作了十四年的长安县土地上,而本书则可当之无愧地作为柳青形象的文字纪念碑,一部翔实可靠的柳青生平和文学的传记资料。
作为一个文学后辈,笔者在柳青逝世前的五六年,曾在几次会议上,以及他在长安的工作室和医院的病房里,多次聆听他的讲话和文学教导,自以为是了解甚至熟悉他的,但本书所收集的许多关于他人生经历和工作生活情况及文学见解,却同样让我感到惊奇和新鲜,并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理解和认识,受益颇多。
从柳青这里,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矢志追求文学理想的精神。同许多老一辈革命作家一样,柳青在学生时代就参加革命工作,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革命队伍中选择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学理想。所以,尽管在延安根据地,他就有因短篇小说创作被人们称为“延安的契诃夫”的成就和荣誉,但是他并不满足,始终向更大的文学梦想而努力奋斗。离开延安机关,担任米脂乡文书艰苦的三年,同新中国成立后离开北京回西安,再从西安到长安县皇甫村定居的十四年,表现的是他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努力。他说,因为在精神上有追求,“克制住一切邪念:享受、虚荣、发表欲、爱情要求、地位观念……把我在乡下稳住了”。因此,他教导青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当作家“就要能吃得了苦,能坐冷板凳”,“六十年一个单元”。这里的“愚人”之说,就是要忘记私利,不图享受,不在乎名利和地位;“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强调的正是长期的努力,一生的付出,以实现更高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柳青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和实践,在当前社会充满浮躁的氛围中,值得广大作家艺术家认真学习。
从柳青这里,我们才能充分理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深入”“扎根”的真正意义。在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上,柳青做了一个题目为《转变路上》的发言,谈到了写《种谷记》时到米脂一个乡工作的情况:“我带着一封写得清清楚楚的‘长期在农村做实际工作’的介绍信到了县上,县上分配我在一个乡政府担任乡文书。要说为人民服务,到这里是够具体了。写介绍信,割路条,吵嘴打架,种棉花的方法。甚至于娃娃头上长了一个疮有无治疗方法,都应该找你。假使你要是厌烦,表现冷淡,老百姓就比你还冷淡”“秋后我的乡上首先发动减租斗争,接着全区全县,闹得热火朝天,冬天是如火如荼的群众性的反奸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我和干部党员以及积极分子的关系发展了,他们成了我知疼知热的伙伴……黑夜开完会和众人睡在一张炕上,不嫌他们汗臭,反好像一股香味”。正是思想感情的转变,实际生活的体验,帮助他写出了长篇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并把这些“深入”“扎根”的经验,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创作实践,深入长安县农村皇甫村蛤蟆滩,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写出了《创业史》这部鸿篇巨制,塑造了如青年农民梁生宝、徐改霞、老一代农民梁三老汉、高增福、梁大、王二直杠、郭振山、姚士杰等至今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农民形象。今天,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柳青用生命实践出的这条文学道路,却并没有过时,永远是产生优秀作品和伟大文学的必由之路。
柳青在做人方面也堪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在《人民日报》发文说:“作家在展示各种人物的灵魂时,同时展示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掩饰的,也是不容吹嘘的,他的生活态度,写作态度,气质和个性,都在他的作品里找得到表现……到底是为人民还是为自己,也在作品里头有回答!作家在创造人物以前,早已开始创造自己的形象了。”当朋友问他的人生准则时,柳青回答:“永恒的党性所要求的,艺术规律所要求的,对客观事物所认识到的,以上三种思想所结合起来的一种精神,这就是(我的)人生的准则。”正因为如此,他全身心投入生活和创作,从不计较地位和名利,也从不跟风赶浪。《创业史》(第一部)发表后,文坛和社会的目光追逐着他,他却坚持“三不”原则:“不谈创作经验,不登报,不照相。电影比照相还引人注目,当然他就更不肯了。”他将《创业史》(第一部)十万字的稿酬16065元一文不留全部交给王曲公社,说:“作为一个社员,这钱算是对公社的投资。”其背后是在人民群众极为贫困的时候,自己作为一个人民作家的影响和责任:“谁都知道我写书宣传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彻底决裂。今天出书了,挣了巨额稿费,全部揣进自己腰包,改善个人的生活,农民会怎么看呢?他们会说:这老汉住在这里写我们,原来也是为他个人发家呀!如果这样,我还怎么在皇甫村住下去?《创业史》还能写下去吗?”身怀敬畏之心,密切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长期扎根基层,他舍弃的不仅是个人的合法所得,而是自己的一切呀!相比于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批评的当前文坛上一些人做市场的“奴隶”,以及追名逐利、抢位子的现象,柳青的境界和行为,不能不令人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追慕和敬仰!
柳青,不愧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李星 作者为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