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廊坊城区街道溯源及地名演变

廊坊城区街道溯源及地名演变

刘化田

廊坊老火车站水塔

老火车站候车室


一、市井地名成因

地名,记录着历史,承载着乡愁,蕴含着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是地域历史文化的名片。

辖区地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每个地名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是历史文化的见证。相应的老街道、老胡同、老里巷、老建筑、老商铺等共同展现出年代的肌理,是珍贵的“文化档案”。

廊坊的历史,应该从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始设安次县去追寻。廊坊地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东安志》(安次县曾称东安)地理篇:“郎房,距城(当时县城治所在今仇庄乡光荣村)30里”,是隶属北昌里的小村落。

廊坊地名引起关注源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朝廷修建北京至山海关铁路,在此设立三等火车站。铁路开通后,车站周边经商、居住的逐渐增多,以老火车站为原点,向四方延伸。当年,最早在火车站出站口东北侧150米的地方,先后建起三义煤栈和经营饭铺、住宿的顺兴任家店,以及贩卖烟酒茶糖、代卖药材、广货的鸿升号。因为铁路是西北、东南走向,无法形成正规的建房方位,加上当年商铺建筑无序,在这里形成一块三角形的空间,即人们所说的“三角地”。它是今天廊坊市区的原点。

在老火车站旁三角地,先后有德茂隆粮栈、洪顺居饭馆、瑞丰恒杂货店、隆盛益布店、东升号粮棉、长芦官盐店、亿远栈等多家商铺。廊坊火车站营运后,在站房左侧修建一座跨铁路天桥。

在铁路两侧形成最早的街名: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后来延伸出东小街、南小街、西小街、北后街。

民国初年,廊坊渐形成方圆商品集散地。1913年,廊坊建立行业商会,确立四条大街开设集日,十天一集,时间错开,便于市民买卖。沿四条大街形成廊坊最早的胡同地名。东大街:丁家胡同、浴池胡同、高家胡同。南大街:东西胡同、东南角胡同、杜家胡同、清真胡同。西大街:崔家胡同、羊肉胡同、白家胡同。北大街:顺兴胡同、北后街胡同、振德胡同、振永胡同。

在这以后,廊坊标志性的各类地名相应出现:东营盘、劝忠祠、烈士墓、老货场、四眼井、聚盛源烧锅、廊坊第一小学、电讯增音站、邮政局、灵山寺、棉花改良促进会、铁路医院、河北银行、车站水塔、日军碉堡、王富之诊所、墩台、粮食市、牲畜市场……

探寻老地名的成因,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廊坊最早地名蕴含一座城市的经历。

1930年,为防匪患,廊坊商会在四条大街的尽头安装大门。东门在今天廊坊第二小学西侧,南大门在原向阳商店北侧,西大门在原前进胡同西侧,北门在原同源粮店后边。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1938年,廊坊四门向外延伸,东门在原安次县文化馆,南门在原第四粮店、西门在原永红里,北门在原县政府招待所北侧。1940年,廊坊四门扩展,东门在小廊坊村,南门在原经委办公楼,西门在菜豆庄,北门在原安次县装卸队附近。城内面积5平方公里。

地名是一个辖区基本公共信息,含有很多的文化元素,包括迁徙、社会、姓氏、民俗、人文、吉祥、寄托、寓意等多方面。

1937年“七七事变”前,廊坊各行业进入兴盛时期,涉及五金百货、粮棉、杂货、中西药、饮食、布业、煤炭、修理、手工服务等十大行业,共有250多家商铺。受时代影响,其中有120家商铺的名称以店主姓名形成。如三角地:梁鸣岐肉铺、于洪泽菜铺。东大街:解文魁理发所、金福兴裁缝铺。南大街:王文书店、刘凯庚防育眼科所。西大街:刘万顺饭馆、孙继宝纸烟楼。北大街:笪景奎粮店、杜耀卿醋酱房。

以吉祥命名的商铺共有90余家:振兴粮店、瑞恒布店、庆丰煤油公司、华兴粮棉栈、万隆杂货、乾兴货栈等。

以方位命名的10多家:东方粮栈、东来顺牛羊肉、中兴货栈、中天五金、东和号杂货、中兴恒广货、东瑞兴谋栈等。

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有同太和油坊、天祥药店、天丰布店、海记服装、增兴杂货店、义兴粮栈、飞飞报馆、大升号杂货铺、天庆远酒店、警察八分所、女子学校等。

市井地名是一种原居民生活化、自然化、甚至是无序化的文化现象。它发源于街区小巷,带有很多的商业倾向,特点是通俗浅近,并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小市民文化。它反映着居住者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态。

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有些名称不够规范,甚至有些粗俗,但它是独特的名称。

(上)

上一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办6200多项活动
下一篇:端午节假期国内近8000万人次出游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