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跃(左)指导小朋友制作皮影人物。
本报记者 张泰源 文/图
五谷粮食画、糖画、皮影……2月4日至13日,由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廊坊非遗小传承人基地、廊坊非遗志愿团队、大牙鼠快乐孩子营联合开展的公益非遗系列体验课,在市区九天休闲谷汉艺坊非遗体验馆举行。通过简单易学的非遗手工体验活动,让市民和留廊人员在年俗文化大餐中尽享浓浓年味儿。
五谷粮食画别具一格
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2月4日上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谷粮食画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永山与小朋友们共同制作五谷粮食画,将新年愿望融入其中。
“这些植物种子经过脱水、干燥及化学涂膜等防腐保鲜程序后,按照种子的自然色彩与光泽、质感与颗粒大小,以国画线条勾勒和油画色彩堆积的手法,粘着成画,很有技术含量。”活动中,刘永山对五谷粮食画的起源、流传以及制作步骤进行了详细讲解。“想做出一幅完整漂亮的粮食画,一定要充分了解粮食颗粒的特点。”
拈于指尖,成于瞬间。听过刘永山的制作步骤讲解,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开始长达两个小时的课程挑战。
“我做的冰墩墩粮食画真漂亮!我要把画拿给爸爸看。”年仅4周岁的赵煜瑾小朋友说。
糖画传承甜蜜味道
2月5日,刘永山还以糖画民间艺人的身份指导了糖画体验课。
刘永山介绍,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糖、白糖加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糖画。
趁热一气呵成,刘永山手起勺落,十二生肖、飞禽走兽说来就来,随着缕缕糖丝飘洒,一头糖老虎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大功告成。“这太有趣了!”参加体验活动的市民连连称赞。
“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唤起我儿时的甜蜜记忆。”市民邵春晖说。
随后,糖画体验者跟随刘永山一笔一画绘出寓意美好的图案。看着自己的设计图成了糖画,孩子们果断咬上一口,“真甜!”
皮影戏展现传统艺术魅力
2月6日,伴随着一声声穿透历史的古老皮影戏唱腔,皮影非遗体验课拉开了序幕。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王永跃左手持影人的主杆,右手控制两根手杆,娴熟灵动地操纵着皮影人,原本面无表情的皮影人逐渐活灵活现起来。一旁观看的小朋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发汗、缝缀、装杆……皮影人物的制作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最少需要八道工序。在王永跃的指导下,小朋友拿起皮料开始体验制作传统皮影文人书生。
“皮影戏人物仿照传统戏曲的习惯,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角色。皮影人物大多由头、上身、下身等十一件连缀组成,操作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两手掌握的两根手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王永跃说。
王永跃介绍,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电影”,也是“最早的卡通”,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王氏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走出家门,过一个传统中国年,这样的春节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市民王晓东说,“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传统年俗文化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任利红介绍:“这些传统习俗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我们必须呵护好、传承好、弘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