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京津冀文化协同也走上快车道。三地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对接与完善合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区域文化潜力怎样有效发挥,文化产业如何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文化协同发展内在动力在哪里?12月11日,由元辰丰华集团、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京畿文学与文化学术论坛在廊坊第什里风筝小镇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廊坊的二十余位高校专家、文化学者展开广泛探讨。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廊坊位于京津雄之间的“黄金走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至京津乘高铁仅需二十余分钟,同样时间也可驱车直达大兴国际机场,这里的发展被称为“未来不可限量”。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万鲁建认为,京津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构建和融合,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托大运河固有的水利功能,最大限度实现原有运河的水利工程功能,将其建成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态的河、通航的河。要以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为核心,将京津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一个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传承千年文脉。
“北运河流经廊坊市21.7公里,其中13.3公里在香河县境内,8.4公里属冀京、冀津界河,这是京畿运河文化共同体的地理基础。香河段留有金门闸遗址、曹家水务所遗址及国家级非遗安头屯中幡等文化资源,其水利功能、内含的文化基质等皆体现着京畿运河文化共同体的特征。”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中心张慧芝表示,运河廊坊段已与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按照“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思路,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加强历史文脉保护,是深化经济文化与生态修复同步的京畿区域协同。
“京津冀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不均衡。整体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议事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合作开展文化活动的对接平台,偶发性、随机性的文化活动较多,合作范围有待向深层次拓展。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尚未体现,文化志愿服务缺乏常态化工作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石峰针对深化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要积极探索成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办公室;完善三地议事机制,设立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扶持基金;鼓励三地组团式创新、联合攻关创作文化精品;建立三地人才信息数据库,促进人才良性互动;充分整合资源,推动文化市场共建共享,打造“四级联动、四层推进”的文艺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建立新型智库。
活动现场,学术气氛浓郁,交流热烈欢快。有学者以天津文脉传承工程为中心,阐述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探索;还有专家从唐诗中的“桑干河”意象、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白洋淀、生态环境视阈、京南河流史变等角度进行文脉溯源,还有专家从萧太后运粮河、安次历史渊源、清代直隶入传人物时空分布等方面对京畿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还有专家以张佩纶的经学与文学关系、刘钟英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红楼梦》的运河“书写”、孙犁的创作风格等为论题,讲述了自己对京畿文化挖掘的观点。
来自廊坊高校、研究部门的文化学者许振东、张洪英、王宁、孟德明、刘化田等就廊坊主动融入京津冀文化圈的资源、优势、措施等发表了各自观点。针对每位专家学者的研究,现场评议员进行客观讲评,凸显出论坛的学术品性。
(记者:张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