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头屯中幡表演现场。周禹佳 摄
11月17日,在香河中心码头的广场上,伴随着挎鼓、花钹与铛铛表演,9米多高、30多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幡面上“安头屯中幡”五个大字也随之舞动。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场面十分壮观。
图为安头屯中幡表演现场。周禹佳 摄
“安头屯中幡”花会项目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发源于香河县安头屯镇,有着1000年以上悠久历史,是民间古老的花会种类之一。目前,安头屯中幡已积累了中幡技巧动作一百多个。
图为香河县大张肉饼店总经理张井林现场制作香河肉饼。周禹佳 摄
除了安头屯中幡外,地处北运河中段的香河在大运河的孕育下,还涌现了五行通臂拳、西路评剧、京东大鼓、竹马会、肉饼、景泰蓝、玉雕、刺绣、金门闸遗址等一大批具有香河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也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香河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方针,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提炼大运河文化价值,讲好大运河的故事,用运河文化擦亮“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新名片。
2017年11月,香河县成立了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着手对大运河香河段的历史、人文等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研究和整理,积极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研讨会、运河文化大讲堂、非遗创意设计大赛、运河诗词大赛、运河书画摄影展等大运河文化主题活动。
“香河印象、运河钩沉、文化志略、地图导览……”点开“香河大运河文化云名片”,香河县的概况及风土人情等一览无余。
“这是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传播轻应用平台,2019年上线,通过移动互联网科技手段,实现了对香河运河文化的数字化、可视化传播,让香河的运河文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用得上、传得开。”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介绍,他们今年年初还启动了香河运河文化丛书编辑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计划明年上半年出版发行。
图为中青旅水岸潮白景区的景泰蓝工坊的工作人员进行点蓝。周禹佳 摄
在中青旅水岸潮白景区的景泰蓝工坊外,刚从景泰蓝烧制炉中出炉的景泰蓝工艺品颜色逐渐显现。“烧制是门技术活,要根据物件的大小,控制烧制的时间和温度。”景泰蓝烧制师傅张广维介绍,出炉后,大约两三分钟,就能完全显色。
图为刚从景泰蓝烧制炉中出炉的景泰蓝工艺品。周禹佳 摄
景泰蓝是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号称“燕京八绝”之首。香河县的景泰蓝(珐琅)制品厂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家老字号景泰蓝生产企业。其通过传统的掐丝、点蓝、烧制、打磨、抛光等手工艺程序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畅销于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为加强非遗保护,延续大运河文明记忆,香河县制订完成《香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启动了安头屯中幡、景泰蓝、通臂拳、京绣、京东大鼓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改造提升工作。2019年,在廊坊市率先建成“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集非遗展示宣传、研究保护、教育传承、互动体验、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大运河文化传播窗口。
2019年9月,香河县成立文物研究会,组织开展了北运河香河段文物资源、风物遗存普查工作,划定标注保护范围,编辑出版《香河文物集萃》。先后对红庙村、吴打庄村、王家摆村三处沉船实施抢救性清理发掘,妥善保存出土文物。专家学者重点对红庙村金门闸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度挖掘研究,取得近10万字的研究成果。今年7月份,金门闸水利展示馆建设完成。
“我们将加强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将运河文化、非遗文化融入文化创意、现代设计与前沿科技,研发生产独具香河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同时,加强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以影视、话剧、舞台剧、朗诵、文艺演出、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活化运河文化资源,让运河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王爱民说。
截至目前,香河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香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