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11月3日讯(河北日报记者贾楠)从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文化旅游赋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全省文旅项目总投资突破5000亿元,同比“十二五”增长215%;2019年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250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1%,为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助力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发布会现场。河北日报记者贾楠摄
全力推进文化旅游扶贫。聚焦环首都贫困带、燕山-太行山地区,充分发挥文旅扶贫优势和作用,不断创新扶贫思路、探索扶贫模式,深入实施文化扶志(智)、旅游富民工程,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带领群众拔穷根,以创排小康主题优秀文艺作品、开展惠民演出引导群众立强志,以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扶贫人才培育为群众谋福祉,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旅发大会+扶贫”“文艺+扶贫”“景区+扶贫”“非遗+扶贫”“红色旅游+扶贫”“展会营销+扶贫”等典型做法,助力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93亿元,支持206个深度贫困村提升文化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为7000余个贫困村配发文化器材设备,为基层国有文艺院团配发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170余辆,累计组织贫困地区文化惠民演出1万多场,惠及群众1000多万人次,全省乡村旅游带动就业77.6万人,助力79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近30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取得了物质脱贫和精神扶贫双丰收。
全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十三五”以来,我们累计创排舞台艺术作品158部,其中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塞罕长歌》等多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特别是河北梆子《李保国》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高荣誉——“文华大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艺术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更多营养丰富、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万多场、惠及群众上亿人次,实现城乡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显著,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2%,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930亿元,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在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全力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6至2019年,全省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19%,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6%,旅游总投资年均增长32.6%,增幅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旅游人数和收入由2015年在全国排位第15、16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1、12位。河北省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获得国家专项资金奖励。成功创建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4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增至11家,4A级景区增至140家,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0家。旅发大会综合带动成效显著,共举办六届省旅发大会、60场市级旅发大会,带动新建和提升重点项目637个,总投资5400多亿元,推出了“京西百渡”“秦皇山海”等一系列全域旅游精品片区,推动新建、改建旅游公路 3900 多公里,风景道、绿道4400余公里,建设、提升区域性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110座。河北旅游海外推广中心达到32家,万人客源国和地区增至27个,“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河北省荣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发的“国际旅游金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