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把文旅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风向标和发动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等优势,精心打造“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品牌,全力构筑文化文旅发展新空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补短板、强特色、优服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多种途径,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激发和释放文化消费潜力。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馆105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374个,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
同时,我市先后建成市文化公园、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壹佰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市文化产业规划馆、市美术馆、市非遗展示馆等已列入城市规划内容,并正在逐步实施。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我市将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深入挖掘特色地域文化,先后创排了舞台剧《双河》、河北梆子《宋相吕端》、音乐剧《紫檀》、大型现代京剧《脚印》等文艺精品,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近两年来,我市组织文化惠民“七进”演出和“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超过2900场,为全市百姓奉献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有温度的文化生活成为廊坊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重要精神维度。
市民任育亮:通过独唱、合唱、京剧、舞蹈等节目形式,表现了我们人民对党的赞颂,我们人民也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乡村文旅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我市将非遗保护传承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探索“生态、文化、旅游、扶贫、产业”五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之路。高标准建设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县别古庄核雕小镇、广阳区南汉宫廷忆述小镇、霸州胜芳民俗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非遗小镇”,对我市传承非遗技艺、打造城市品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9月15日至17日,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这场备受世界瞩目的文化盛会让廊坊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展现风华与光彩,也为我市带来更加宏阔的文化视野、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强劲的动力支撑。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缪小斌:这次活动将对全方位推动廊坊、介绍廊坊,推动文旅产业深度的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将产生积极地影响,将助力廊坊全面地发展和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禀赋,我市倾力打造运河风情体验区、永定河田园观光区、洼淀生活休闲区3大特色主题旅游区,加快建设全产业链影视基地、高端演艺基地、创意产业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5大文化产业基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旅游、传统农业、艺术品制作等特色领域融合,不断开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实现文旅兴、城市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依文集团董事长助理兼政府事务部总监吴皓月:和新奥集团合作把深山集市落地到我们新奥集团的红楼项目当中,河北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人民,他们以后来到廊坊都能体验到来自我们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这种好吃的、好玩的,还有非常丰富的体验,能够在廊坊就能体验到最中国的东西,最中国的文化。
如今,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姿态,充分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北中南文旅产业发展“三驾马车”,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四廊、八坊”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艳霞:通过创新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开展整体营销、加强市场监管、发展乡村旅游等举措,积极构建“一核、三带、四廊、八坊、多点”的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推动旅游业从快速发展向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