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廊坊城乡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本报记者 王泽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廊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群众自古就有热爱文化、投身文化的习俗。从古老的音乐活化石“屈家营”,到家喻户晓的河北梆子、评剧,直到今天龙凤文化、会展文化、家具文化、民俗文化、红木文化的大发展,廊坊人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孜孜不倦。特别是201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为河北省唯一获得创建资格城市以来,廊坊人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打造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建设环渤海文化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写入市党代会、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市文化系统的推动下,各项目标基本完成,制度设计评审在全国32个创建城市中夺冠。

如今,行走在廊坊城乡,文化基础设施随处可见,城乡文化品牌日益叫响,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协同发展谱写新篇……对照国家33条创建标准和72项验收指标,目前,我市整体创建工作均已基本达标,正等待国家验收。

回首两年来的创建历程,虽不似巨舰入海波澜壮阔,却也如舟行秋水动人心弦。

健全机制 夯实创建基础

示范区创建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2015)》、《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法规政策依据,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社会环境。

制度设计研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结合实际,突出研究“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机制研究”重大课题,完成了《廊坊市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制度设计研究报告》,出台了《廊坊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服务规范》等6个制度文件,构建了以1个规范、5个办法为内容的“1+5”制度保障体系。

围绕乡镇公共文化“设施、人员、经费、活动”4个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和标准。三河市乡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实行管理运营主体上移,人员配备、运行经费和业务工作均由市局统筹安排,通过探索施行人财物“三统一”的管理运行模式,使得乡镇综合文化机构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市委书记王晓东要求,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必须不断夯实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两大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市长冯韶慧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无旁贷。”

在各级领导的强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市积极规划布局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政府投资近10亿元,撬动社会投入近50亿元,采取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政府回购等多种方式解决文化设施不完善问题。先后完成了县级6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004个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达标建设,启动了市群艺馆改建工程。

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文化设施PPP模式下,香河县与华夏集团联合,投资3.6亿元筹建了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在内的香河文化艺术中心;固安县谋划筹建了由华夏幸福基业孔雀城投入建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组织实施管理的社区图书馆;大城县采取与神州集团共建的站企合一建设模式,由企业投资1300余万元用于文化站建设;安次区通过购买壹佰艺术大厦场地,并通过管理外包的方式解决馆舍、编制和人才匮乏等问题。

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市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布局合理、档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市、县、乡、村4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形成,先后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书法院(馆),霸州博物馆(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范家坊工笔画院、胜芳博物馆, 三河市文化中心,固安县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吸纳优质文化资源,反哺广大城乡百姓的文化平台。

塑造品牌 提升服务水平

2015年12月2日,由中国合唱协会、京津冀三地群艺馆和廊坊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在市明珠影剧院举行。在这次盛况空前的音乐会上,中国合唱协会授予我市“中国合唱基地”称号,廊坊成为全国第7个被授予合唱基地的城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树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典型示范,是一座城市永葆魅力的基石,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副市长刘文萍指出,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是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历时10年打造的“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主题品牌下,相继举办了“梦想如歌”廊坊合唱艺术节、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龙凤文化及十二生肖文化展、“百名画家画廊坊、百名摄影家拍廊坊”优秀作品巡回展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充分实现着百姓参与、创造、享受文化的权利。霸州市“月月唱大戏”吸引了京津冀及全国众多一线戏曲院团和戏曲名家登台献艺,每月的28号已定格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观众共同赏戏品戏的重要日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等演出,已成为市民欣赏高雅艺术演出的盛会。“欢乐城乡·文化惠民”系列活动,营造出了“城乡无处不飞歌”的浓厚文化氛围,为百姓搭建了“我要唱起来,我要舞起来,我要演起来,我要美起来,我要爱起来”的群众广场文化平台,实现着群众的舞台梦。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我市的文化创作力求精品。大型新编历史剧《宋相吕端》在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和河北省第八届戏剧节上囊括全部6类最高奖项,并荣获第十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双河》作为廊坊建市以来第一部大型原创歌舞剧,以其原创性、本土化、学院派的突出特点,获得第十一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移植改编的大型评剧《金莲三寸》荣获“第九届中国评剧节参演剧目奖”,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奉献给市域内外观众的精神大餐。

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项目,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内在要求。

4月9日,一辆载有1500多册图书的流动图书车刚一出现在香河县委广场,就引来众多市民围观。据香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董建英介绍,流动图书车将定期开到人口密集场所、城中村、偏远学校和乡村,让城乡群众、学生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图书借阅环境。

与此同时,廊坊市图书馆、博物馆相继推出“书香廊坊”读书会、“文化沙龙”、“廊博伴我成长”等一系列品牌服务项目。廊坊市群艺馆聘请国家级专家、教授系统授课,委派专业文艺辅导老师进驻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辅导业务骨干。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131支,每年深入农村免费放映数字电影3.8万场次以上。每年送图书下乡10余万册,送戏剧下乡1100多场,送文艺下乡800多场,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锻造队伍 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队伍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中流砥柱。

2015年12月22日,“绽放之时”廊坊市优秀文化志愿者表彰晚会在管道局影剧院举行,王晟、卢和民、张永红等10人获评廊坊市文化志愿者突出贡献奖;安次区公益亲子读书会、3531社区火凤凰艺术团等10支团队获评廊坊市文化志愿者团队突出贡献奖。据介绍,这10个团体和10名个人,是从全市48个优秀文化志愿者团体、53名优秀文化志愿者个人中脱颖而出,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是我市优秀文化志愿者团体和个人的典型代表。

着眼于打牢文化强市建设根基,我市不断夯实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按照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研究建立村(社区)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制度,配齐配好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全市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3383个行政村和社区均配备了1名财政贴补的文化管理员,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着力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我市建成了122个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对农民开展专业文艺辅导、提高农民的文化审美层次。市群艺馆相继举办合唱、指挥、声乐培训和公益培训,聘请了国家级专家、教授系统授课,委派专业文艺辅导老师200余人次进驻50多个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辅导业务骨干5000多人次。

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文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保障等工作,健全和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并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

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举办公益性文化展会、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全市在册的432家文化传媒公司成为参与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连续多年策划举办“高雅艺术演出年”、“戏曲演出年”、“儿童剧演出年”、“话剧艺术节”、“啤酒音乐节”等演出活动,以低票价形式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激活了文艺演出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基层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夯实了廊坊文化强市建设的根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廊坊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市组建了近4000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活跃在城乡大地的花会秧歌队伍超过6600多支,文艺社团队伍3500多个,几乎是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成为民办文化的主体力量。

活动引领 推进文化协同

以文化活动促进交流,以文化活动汇聚人气。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市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联合兄弟单位共同挖掘历史资源,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唱出了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连台好戏。

2015年10月21日,在我市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11家文化单位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携手构建起了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

此起彼伏的交流合作序列展开……

廊坊的文化精品走进了北京。2015年11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匠·艺——2015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在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在为期20天的展览中,来自海淀区和廊坊市的45个非遗项目的400多件文化精品,向广大首都群众展示了两地1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与此同时,京津的文化精品也走进了廊坊。2015年11月24日晚,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廊坊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名家相声晚会”在廊坊中国管道影剧院精彩亮相。莫岐、李世儒、李金斗、李建华等这些经常在电视屏幕上见到的表演艺术家出现了廊坊百姓身边,以一个个经典相声和一串串幽默段子,让市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度过了一个欢乐而温暖的夜晚。

同日,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优秀书画作品走进廊坊,与廊坊的非遗传承人和书画名家共同切磋交流。东城区的北京绢人、京派内画鼻烟壶、扎燕风筝等,廊坊的高派面塑、五谷粮食画等——京廊两地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书画家,联手为廊坊市民共同献上传统文化精品。

与天津市武清区合办“梨园韵·两地情”廊坊——武清区域文化联动戏曲专场晚会;与天津市津南区合办“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廊坊——津南区域文化联动系列活动、“中国梦·廊坊梦·百姓梦”廊坊优秀美术、摄影作品展;联合三地举办首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京津冀飞叉交流展演大会……

中央歌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国家京剧院等国家级文艺院团相继来廊进行惠民演出;与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秦皇岛结对联动,相互开展惠民演出、专题讲座、座谈会议、展览展示等交流活动;赴石家庄、张家口、唐山、衡水、沧州等地组织演出和展览活动,推介创建成果,交流创建经验,促进了区域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无止境,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无止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止境。”市文广新局局长邵二玲介绍,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一张文化名片、十大文化队伍、百项精品活动、千个文化惠民中心、万户文化示范家庭)工程,把廊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让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廊坊城乡。


 

上一篇:《三国演义》:条条计谋处处伏笔
下一篇:让书香润泽我们的梦想——写在2016年“世界读书日”暨河北省“书香燕赵 美丽河北”主题系列读书活动启动之际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