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至关重要。近期,河北各地纷纷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让更多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戏曲艺术进校园 潜移默化受熏陶
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戏剧社团的同学们正在表演评剧《金沙江畔》。
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老师正在教同学们认识戏曲头面。
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开展戏剧主题活动,学生们通过学习认识戏曲脸谱、表演戏剧片段等,共同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
在秦皇岛开发区第六小学的戏曲教室里,孩子们跟着老师学唱京剧。
每逢周二下午,在秦皇岛开发区第六小学的戏曲教室里,都会传来孩子们学唱京剧的歌声。这群平均不到10岁的小学生边学边练,一举手、一投足,传递着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自2019年9月以来,该区第六小学坚持普及教育与兴趣培养相结合、美育与智育相结合、提高艺术素养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结合,推进“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建有戏曲专用教室、戏曲文化墙,并将“戏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同时成立校园戏曲社团,共招募社团成员40多人,每周定期组织开展90余分钟的戏曲知识培训、戏曲桥段赏析、戏曲角色体验等活动。此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专业老师担任戏曲社团辅导教师,组织孩子们学习台步、唱腔、身段等戏曲基本功,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非遗传承进校园 零距离接触传统技艺
4月21日,皮影戏艺人在沙河市第六中学指导学生表演皮影戏。
沙河市第六中学学生观看皮影戏。
4月21日,沙河市皮影戏艺人走进沙河市第六中学,为学生们展演皮影艺术、传授技艺。2021年以来,沙河市积极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将当地特色非遗项目皮影戏、四匹缯、孔明锁等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保定市竞秀区铁路幼儿园的孩子们展示制作的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皮影戏道具。
老师正在指导幼儿表演皮影戏。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定市竞秀区大力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近日,竞秀区铁路幼儿园把皮影戏课程引进课堂,让孩子们了解皮影戏的由来、制作以及传承,孩子们在充分了解皮影戏的同时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低碳环保可循环的材料制作皮影道具,从绘画、剪裁到涂色、粘贴等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皮影戏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邯郸市肥乡区毛演堡镇中心小学学生了解、学习木旋手艺。
邯郸市肥乡区毛演堡镇中心小学学生了解、学习木旋手艺。
4月1日,邯郸市肥乡区毛演堡镇中心小学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邀请木旋手艺人对学生们进行技艺传授。
4月3日,在胜芳北梨园小车会会址,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继泽教孩子们制作面塑“小红军塑像”。
4月3日,在胜芳南音乐会会址,书法爱好者李光鹏在教授孩子们学习书法。
4月3日,由霸州市胜芳镇文化站、东升街街委会、向阳街街委会及大美胜芳志愿者团队联合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廊坊非遗小传承人基地、廊坊市非遗志愿者团队共同组织的“非遗体验课”党史教育举行。非遗传承人、志愿者以及书法爱好者先后来到北梨园小车会和胜芳南音乐会,通过非遗项目+传统文化+党课的组合形式,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非遗体验课上,志愿者们通过教孩子们体验非遗项目面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艰难勇毅,给他们上了一堂鲜活的党史课。此外,当地书法爱好者还从正确的握笔姿势教起,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书法课。
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表演。
4月22日,张家口市宣化区四方台中心小学学生在大课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表演。近年来,宣化区四方台中心小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融入素质教育,编写“王河湾挎鼓”校本教材,开设挎鼓课,建立起“王河湾挎鼓”传承基地和兴趣社团,增强学生体能,陶冶学生情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王河湾挎鼓”是流传于宣化一带的一种地秧歌,以鼓、镲和舞蹈融合表演,2009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体验课 领略民族魅力
柏乡县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到汉牡丹园进行“体验民俗文化 感受民族魅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体验石磨碾子等传统器具。
4月15日,柏乡县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到汉牡丹园进行“体验民俗文化 感受民族魅力”社会实践活动。在民俗园,学生们身着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体验石磨碾子等传统器具。在牡丹园,同学们在花丛中欢呼雀跃,听老师讲述当地历史故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