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铭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年轮——点击2020年文化热点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即将过去的2020年,注定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激发出全国人民全体抗疫的巨大勇气,也促使人们反思自然与人类如何和谐共生。后疫情时代也深刻改变着大众文化生活,然而,当2020被铭刻进时光年轮,我们会发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重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文化强国的铿锵步伐、探源中华文明的考古研究、后疫情时代的文艺“云模式”……2020年的文化脚步依旧走得坚实稳健。

脱贫攻坚题材文艺作品话剧 《塞罕长歌》 剧照。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文化艺术“云模式”

新闻背景:录制广场舞、手指舞教学视频,创作方言快板、顺口溜,文博讲解员变身网红主播,各地不同类型的演出云上直播……因疫情防控,1月起多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线上“不打烊”,丰富的文艺演出“云登台”,让人们居家抗疫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评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国各地文化、演出单位纷纷推出多样的文化“云服务”,坚定全社会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此举不仅培育了更广泛的线上观众群体,还开拓出业态新领域。那些适应了新领域的演出院团,会将新的创作思维、表达方式和发展理念带到线下,最终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新闻背景:7月,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包括长征、西路军、东北抗日联军、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冀鲁豫、山东、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东、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西藏、新疆片区,涉及31个省228个市988个县。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涉及31个省268个市1433个县,全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评析:青山留名史,烽火淬英豪。我国拥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在党的光荣历史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是第一步,如何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把红色故事发掘好、讲述好,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我们期待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考古中国

新闻背景: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四点要求: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评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新闻背景: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同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到2035年,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成效突出,建成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运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到2050年,“千年运河”品牌享誉中外,大运河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中华自信的重要标志。

评析:绵延3200余公里,纵贯2500多年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划定了时间表,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带来了新契机,也为沿线各省市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文化强国

新闻背景: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评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网络红人代言“美好中国”

新闻背景:四川甘孜理塘县藏族男孩丁真走红网络,因野性与少年的纯真并存,成为无数网友心目中的“甜野男孩”。爆红之后,丁真入职当地文旅单位,为家乡代言,并配合当地文旅部门拍摄《丁真的世界》宣传片,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理塘。相关数据显示,11月17日,甘孜康定机场、亚丁机场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两成,甘孜酒店预订量增长111%。今年,多位民间红人通过互联网,让广大网友领略到“美好中国”——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订阅人数突破千万,被海外网友称为“东方美学生活家”;63岁的“阿木爷爷”为小孙子手制木拱桥,10分钟短视频在全球网络平台被观看超4000万次;农家小伙刘世超分享烤红薯视频,勾起了广大网友对儿时温暖时光的回忆。

评析:对纯真自然的向往、对天然美食的青睐、对勤劳质朴的认同……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追求。丁真、李子柒、阿木爷爷等民间红人,既是能打动世界的“中国流量”,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的又一扇窗,也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启迪——如何借助全面小康、数字中国建设所派发的新红利,打开全新发展机遇的可能。

●流失海外文物回归

新闻背景:10月20日,流失英国的68件中国文物在经过25年的追索之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12月1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回归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铜像也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我国已与23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

评析:文载于物,族髓附间。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所说,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紧紧牵动中华儿女心弦。近年来,我国追索流失文物的力度不断加大,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富强为文物追索带来的曙光。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故事,也都从一个独特侧面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新闻背景:12月11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结合《长城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制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范围、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36项具体工作。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指导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分省份规划、梳理重点项目工程、细化工作实施方案。为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河北省已初步形成45个项目、预计总投资额287.4亿元的省级项目库。

评析:万里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弘扬文化自信的载体,不仅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具有显著意义,而且将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平台。同时,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也将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提供中国方案。

●太极拳、送王船申遗成功

新闻背景: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评析: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亦是一代代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它们的存在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溯源而上,探索先辈生活轨迹。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脱贫攻坚题材文艺作品唱响主旋律

新闻背景:今年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精心采集生动故事,记录和再现扶贫工作队的日常、贫困家庭的奋斗、乡村建设的发展,展现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万众一心的奋斗拼搏和告别贫困的历史性变化。电视剧《最美的乡村》《花繁叶茂》,综艺节目《我们在行动》《奔跑吧·黄河篇》,纪录片《落地生根》《最是一年春好处》等电视文艺节目,汇合成闪耀荧屏的雄浑“交响”。67部舞台艺术作品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为脱贫攻坚注入精神动力。作家关仁山《太行沃土》、蒋巍《国家温度——2019-2020我的田野调查》、李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支点。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扶贫的智慧与力量,中国作协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作,向海外推荐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成果,共有8部作品与3家海外出版社签订了翻译出版合同。

评析: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广大文艺工作者用一部部艺术作品,记录脱贫攻坚伟大壮举,为平凡英雄画像,为火热时代立传,深情描绘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新风貌、新气象。历史翻开新的篇章之际,奔走在华夏大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交上了自己的时代答卷。(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上一篇:香河与通州共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下一篇:廊坊市推出3条精品文旅线路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