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党校掠燕湖畔二味书屋正门,有一幅由著名女书法家孙晓云手书的一幅楹联——
为学深知书有味 观心澄觉湖生光
孙晓云女士是金陵南京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为全国书画界唯一获“四个一批”人才殊荣者。著有《书法有法》《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孙晓云)》《孙晓云书法绘画》等。对于她的书法,行家评论:“诸体之中,她擅长行草书,在她取法的帖学传统中,二王、米、董的痕迹最浓。其行草作品文气充盈,恣肆挥洒,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风格。”
孙晓云女士手书的上述楹联,应是出自《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即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原联为“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她将“室”改为“湖”,一字之改,二味书屋四周的湖光山色便跃然联上,楹联也就此落地生根。
观心澄觉,应是源自佛学。“观心”,就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心灵,看自己有没有贪恋荣华富贵和安逸享受之心;“澄”指净、寂,清净;觉,指觉悟、感悟、参透。佛学讲究修炼法门,要修得圆满,不仅需要做善事,更需要在法理上去正悟,从内心去参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道理,修去心灵上存在的污垢与愚见,达到空净明了、至真至善的完美境界,进而使生命得以升华。《首楞严经》偈语中有“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之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理解这幅楹联的寓意:真心作学问,就要反复地琢磨书的深刻内涵,读出其中的精髓,品味它的独特价值;只要诚心诚意地审视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没有杂念,就会感觉到读书带来的顿悟与启迪,感觉到自己的思想与心智如阳光映照的湖面一样眩出夺目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党校的二味书屋是一栋古香古色的有点宫殿式建筑风格的二层复式小楼,原名“尚书茶社”。你可以想象,当你轻轻地走进书屋,在书架前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找一个椅子坐下,然后一头埋进书本里,细细品味,用心感悟,沉浸在有知识营造的高远的意境之中,去感觉自己的灵魂与智者的呼应,感觉思维的跳跃和精神的润泽。彼时,淡淡的墨香如陈年佳酿,使人如痴如醉。你可以翱翔于精神的广阔天地。以书为凭,可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有书作媒,可穿越古今,贯通彼此。
人间有味在书香,书香缭绕贵在“读”。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习近平曾在出访俄罗斯并接受电视台专访时说:“我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09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曾专门谈了领导干部读书的问题。他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位于中央党校二味书屋后门二楼,书法家孙伯翔手书。出自东晋末年诗人谢灵运的《过始宁墅》。其中有:“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之句。
绿筱:嫩绿的细竹。媚:妍美。此处用如动词,有献美以表示友好之意。清涟:水清澈而有细波纹,语本《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山行曲折,水涉沿洄,历经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真所谓是重重掩抑,步步曲屈。而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突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明丽景象: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
这几句诗刻画了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致,贴近天然,寄托高洁的情思。尤其是诗文着一“抱”字和“媚”字,使自然山水富有了人的灵性和美好情感,称得上是谢诗的绝伦之笔,正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样,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出一幅自然中的图画,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澄澈、清明。这种以拟人手法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方法,不仅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与情趣美,很值得今天写作时借鉴。
需要提到的是,中央党校将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这两句绝伦之笔引到二味书屋,确也是恰到好处。二味书屋正面就是波光粼粼的掠燕湖,穿过书屋前面的过道,两侧各有一段长长的曲折回廊,回廊上各有一小亭。后面是一条用水泥铺就的幽静小径,小径两侧或树影婆裟,或竹叶扶疏。不远处还有从外地甄选而来的巨型奇石。书屋就这样静静地掩映在一片湖光山色、树草葱茏的氛围之中,就像一个纤尘不染的处子。处在这么优雅的环境之中,一边品茗,一边看书,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
当然,这首诗后面还有几句,即:“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说的是,我现在要告诉乡亲们的是,三载任满后我将回到家乡,还山归隐,死后归葬,决不辜负这个誓言。从这几句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觉到诗人的一种怀才不遇的愤闷之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一种孤高之气。这也正好体现了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的心境,这也与谢灵运当时所处的境况密切相关。
从元兴年间(402—404年)初仕至遭贬作诗时(422年),谢灵运由弱冠少年而将近不惑,正值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期。而对“自谓才能宜参权要”的诗人来说,却偏偏独多坎坷,在变幻不测的政治风云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错了队”。结果虽早已名高当时,却再难获信任,只是被皇室视作文学侍臣,后更被外贬永嘉。二十年如花岁月蹉跎而过,无穷感慨遂因故宅的触发,冲涌而出,遂发为诗中的感慨。
但是,过始宁宅,固然对于谢灵运来说是仕途上的不幸,但却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大幸。虽然《过始宁墅》组织尚较单纯、意气也较发露,从作品中已经明显可见中国山水诗的序幕。而且这个序幕,揭得甚佳。尤其是他稍晚徜徉于永嘉山水时,其山水诗已呈现出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色,即意象深曲,锤炼谨严,森然中见出逸荡之气的典型风格。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意境”。作为开创山水诗派第一人,谢灵运非常善于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诗作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透出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崇尚自然的精神。选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也贴切地传达出中国古代文人那种寄情山水、寓乐山林的独特情感。
如果要追溯楹联最早的来源,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应是受了唐代诗人骆宾王诗作《赋得白云抱幽石》的启发。而且骆宾王诗中说:“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这“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说的就是“白云抱幽石”嘛。
这幅楹联的上方挂有著名书法大师启功题写“优游彬蔚”的匾额。这个词出自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优游”,即游哉优哉,从容洒脱。宋·邵雍《四贤吟》:“君实之言优游,伯淳之言条畅。”明·屠隆《〈唐诗品汇〉选释断序》:“繁华绮丽,优游清旷。”“彬蔚”,指富有文采。《晋书·文苑传序》:“彬蔚之美,竞爽当年。”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中说:“专治《尚书》,文采彬蔚。”可见,“优游彬蔚”的意思就是指,作文章要从容洒脱、挥洒自如,同时要具有文采,美轮美奂。
孙伯翔先生是天津武清人。自幼学书,曾习唐楷,后专师北魏石刻,曾师承王学仲、孙其峰诸名家,潜心翰墨、临池不辍六十年有余。崇尚碑学,倾心北派,兼涉隶、篆、行、草、书作雄强古拙,形散神聚,气质不凡。作品专集或被多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等。孙伯翔在书坛的影响源自于他在魏碑笔法上的突破。行家评论他的书法创作,“已突破了固定的格式,或如清风朗月,或如黄钟大吕,或如高山峻岭,或如小桥流水……已经接近了碑帖交融的美妙境界。”
(作者系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