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文学艺术院院长熊召政在两会期间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一节中,提出了若干政策导向,如“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既是针对经济领域的商品而言,同样也可以视为对文化艺术产品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每年,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真正的经典作品依旧缺乏。许多内容却“游离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有的甚至背道而驰”。
所以,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就是要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去掉浮躁、去掉单纯的逐利心理,保持宁缺毋滥的“工匠精神”,完成文化艺术的凤凰涅槃。
的确,纵观今日的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态势,文化艺术的内在价值,在商品经济时代,正在受到经济和商业的影响,而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文化艺术和经济商业的关系时,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但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艺术的价值受到商业和经济的严重影响,文化艺术变成了服务于商业和经济的工具。在商业资本的作用下,一些文化艺术的形式、样式,正在向技术化、工具化、商业化等方向发展。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一窝蜂”,几乎成了常见现象。这导致了一些文化艺术越来越趋向于浮躁化、泡沫化和空心化,带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这样的文化艺术,已经失去了文化艺术的真实、真诚、美好、向善、人文、思想、道德责任这些本质价值。这种对待文化艺术的态度,背弃了文化艺术的属性,违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抛弃了文化艺术的品质。
文化艺术需要“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追求慢工出细活的品质。有人说得好“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这里的“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慢”等,都可以说是文化艺术的本质、品质和属性。
所以,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提出和坚守“工匠精神”,就是提倡和坚守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就是对文化价值、精神和尊严的坚守和敬畏。在一个文化底蕴厚实深沉的社会里,文化艺术的所有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代代累积沉淀下来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应该是社会和个人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道德、智能的积累总和。真正的文化艺术,应该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这里面,有历史、有人文、有精神、有生活的积淀、有静水流深的心灵滋养……(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