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远躲在舒适圈内,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走起来熟悉且舒适,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没有新路可走
阅读是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但却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人总要踮起脚尖来,才能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天花板。
很多人在谈论一本书的时候,总爱用“好看”与否来衡量。对于那些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作品而言,个人喜好固然是一条标准,但更多的书不能用读者的舒适与否来评判。如果仅仅将阅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眼界和水平势必被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所囚禁。
就我的阅读而言,也经历了一个“走出舒适圈”的阶段。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刚开始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我的阅读偏好是现实主义相关的著作,并以此界定“好看”和“不好看”。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国际社会现象,于是,我开始努力克服自己“不舒服”的阅读感受,去完整阅读更多的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慢慢地,我的思想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收获越来越多。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努力地走出一个又一个阅读的“舒适圈”,去获取更多新的、不同的知识。
工作之后,职责需求推动着我更努力去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这又是一轮克服不舒适感的战斗。既要学习岗位上的一些新知识,又要把工作经验结合到理论中去重新学习,从初期的不适到逐步接受,再进展到学有所得,最后变成能享受这种学习。其实,在阅读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舒适圈再打破舒适圈的过程,之后形成更大的舒适圈。随着圈子的扩大,脑中的内容越来越饱满,知识越来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现实中,也有部分人不愿逃离自身的阅读舒适圈,不愿意看外面的世界。有的人自我定位就是“拿个铁饭碗,悠闲过日子”,不愿意在闲暇时间看一些需要“费脑”的书;有的人认为不需要学习目前还用不上的知识,有需要时再临时抱佛脚;有的人也想过走出舒适圈,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但常被晦涩难懂的理论给吓回“圈内”。这些现象皆源自于人们懒于改变、安于现状和害怕困难的本性。如果永远躲在舒适圈内,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走起来熟悉且舒适,甚至闭着眼都能走到,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没有新路可走。走出阅读的舒适圈,才能看到不寻常的景色,并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新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就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专业知识交融的现象,领导干部如果一味埋头于自己的阅读舒适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面窄、看问题片面、解决问题不得力的情况。要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领导干部克服惰性、解放思想,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纾解“本领恐慌”。
其实,阅读就是在舒适圈和走出舒适圈中来回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舒适,但是不该一直选择舒适。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