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廊坊古代地方志概览

       据来新夏主编的《河北地方志提要》记载,我市各区县古代地方志共有38种,上自明朝中后期,下迄民国年间。其中,编定时间最早的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编写的《霸州志》,其次为编写于嘉靖四十四年的《固安县志》。按照编纂的时期来看,则是清代康熙时期数量最多,共11种,几乎各县区都有专志,固安此间甚至还先后两次修撰了吴孟桂等纂修的九卷本和郑善述等纂修的八卷八两种。从编纂的内容上看,也十分广博,疆域建置、田赋徭役、人物艺文等均多有涉及。

       廊坊市区为原安次县县址所在地,安次县古称东安。《东安县志》即记录的是安次区、广阳区和开发区所在地的古代历史与发展。署名东安与安次的志书共四部近五十卷。其中,乾隆年间李光昭等人修纂的县志内容最丰富,且首次列出了县境全图等;河渠志还记录了境内永定河等大小河流,并加以注解。民国时期修纂的《安次县志》中列参考书目50余种,但由于八国联军入侵,案牍公文大都不存在了。

      修志数量最多的是《固安县志》,共九部近七十卷。明代嘉靖年本县志的主撰者为著名文人苏志皋,他官至督察院右副督御史,较有文名与声望。崇祯本县志记载了清兵攻明后,固安陷落的具体情况。康熙年间吴孟桂修纂的县志几乎照搬崇祯志,内容无多改动,但同时期郑善述等人编写的县志则内容较为详细。光绪年县志未分卷,是童蒙地理性教科书。《霸州志》现存古志共五部四十卷。撰成于嘉靖二十七年的首部县志仿《大明一统志》规式,并参考群书,搜集故实而成。同治年间的县志中有《舆地志·河渠》一卷,详细记载了州内诸河流的泛滥与治理情况;《舆地志·古迹》中还记载了旧运河的资料。民国时期的《霸县志》则强调了修纂强调适用、求实,注重实业,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文安县的县志编修内容较为复杂,除明确标明的四部《文安县志》之外,还应包括《保定县志》两部和《新镇县志料》一部。此处所说的“保定”并非现今保定市,而是指今文安县新镇,历史上这里曾设保定县,民国后保定县改为新镇县,现已并入文安县。《文安县志》加上《保定县志》和《新镇县志料》,前后共七部(新镇县志未分卷)。文安县历来为低洼受水之地,有著名的文安洼,所以在康熙年县志中,河防记录十分详细,这对当时及后世研究治河有所帮助。《保定县志》的初编时间要早于《文安县志》,即嘉靖十八年,后来梁太和在万历十九年才最终修订成。《新镇县志料》编修时间较晚,记事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其后附5张名胜古迹照片。

       永清县的三部古县志都编写于清代。乾隆年间县志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编纂,除正文二十五篇外,还附有《永清文征》五卷。《续永清县志》撰于光绪年间,较多记述了乾隆年间事典,并且在本志中,对名官名贤等内容的记载很详细。大城古县志现存三种,一成于明崇祯年间,另成于清康熙和光绪年间。光绪时期所撰县志,用纸精良,在官修志书中十分罕见。崇祯时期县志中记录了本县曾发生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光绪县志与康熙时期的县志相比,新增了礼乐、金石等内容。

       香河的县志共三部三十二卷。明万历年间由沈惟炳修纂了最早的县志,目录即一般地方志所含内容。民国时期县志由前香河县县长王葆安带头修纂,历时两年半,其中也记载有万历和康熙年数篇旧序。三河现存最早的县志撰成于清康熙十二年,由举人陈伯嘉修纂,内容较为简略。民国郑恩铭等人编辑的是《三河县地理志略》只有11页,是当时的地理历史教科书。同为民国时期修纂的《三河县新志》共分4大纲16篇11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地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和材料的真实性,它能够“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虽然我们并未生活在那个历史时代,但各县地方志无论内容多少,时期远近,都对我们了解廊坊历史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它是当今研究廊坊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上一篇:绿
下一篇:治国理政:向优秀传统文化要智慧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