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港】
作者:高宏存、陈小娟(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中共长沙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70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各领域制度的探索创制,文化制度也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就成为实现这个根本目标的途径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产业领域走过了一段不凡历程,从自发到自觉、从产业空间拓展到文化业态扩容,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
辉煌70年,文化产业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长期作为国家整体事业格局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具体建设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扩展,逐步扩大了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并走向国家战略中心。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三位一体”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目标,直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目标,文化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构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经济循环,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越来越频繁,我国文化竞争力偏弱小问题凸显出来。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命题,在这个历史时间节点,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发展突出面向市场的产业经营属性和福利性公益属性,以“二分法”为标准确立国有文化机构分类改革。同时,文化资本向市场开放,社会力量进入文化建设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催生了大量文化科技互联网公司,快速提升了文化领域发展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直接带来文化社会化发展不断深入,党和政府领导管理文化工作的目标、思路、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整体改革背景下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从自发性发展,走向了完善制度机制,构建政策体系的自觉性发展,因此迎来了最近十余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
辉煌70年,文化产业业态谱系不断“扩容”。文化发展往往深刻反映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生活变迁,因技术因素影响,当代中国文化生产传播消费业态不断创新。除了像戏曲新剧、广播影视、艺术文博等传统文化创造生产门类领域外,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近60%,数字技术为文化内容业态繁富创造了技术新载体和新模式,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三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其中,数字内容产业更是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集中代表,一方面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等新业态,给互联网“原住民”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共时性文化业态。另一方面网络原生性文化业态成为近些年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宠和头牌。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伽马数据(CNG)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自主研发网游海外收入达95.9亿美元,为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国风游戏”也是国内网民喜爱的重要数字娱乐产品,网红文创产品也成为年轻群体了解传统、喜爱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成为传统文化内容为青年群体所接受传播的当代重要载体形式。无疑,文化生产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现代转化,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辉煌70年,文化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凸显。2003年以来,文化改革发展中始终都把培育各种不同类型文化市场经营主体作为重点任务,文化市场主体成分结构日趋合理,不同类型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其中,媒体融合格局中,新闻信息服务业是第一大文化产业,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其中2018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具有很好的成长性。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这些产业对于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改革目标贡献很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质,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高端化,提供了产业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产业高质量走出去的重要基石和保障。为实现这个目标,与优化国家经济结构相一致,文化产业发展本身就是国家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又同时促进了整个经济品质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不会仅仅局限在文化产业内部,强大的正外部效应正在发挥引导价值作用。
辉煌70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新的腾飞,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深化的观念突破、环境完善、要素汇聚、政策配套,一起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成长壮大的基础,也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能级跃升的促动力量,为国家文化竞争力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