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绘锦绣 无日不趋新
——市文联推进文艺事业发展综述
《脚印》在北京长安大剧院连演两场,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都给予了专题报道。还入选“中国京剧节”,并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得到仲呈祥先生等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获优秀剧目奖。
文艺是前进号角,描绘着时代风貌,引领着社会风尚;文艺是精神食粮,植根于人民大众,服务于发展大局。近年来,市文联着力解决“为艺术而艺术”以及“小圈子”问题,使我市文艺界向着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迅速迈进。
●文化硕果盈枝
近年来,市文联通过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文艺宣传战役,创作了一大批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音舞曲艺作品,组织小分队深入社区、农村演出近百场,助推全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曲艺家们创作的群口快板《携手走进新时代》等多个作品一经刊发和演出即引起全省上下的关注和欢迎,在网上迅速传播。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谋划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创作展示活动,“时代记忆——廊坊40年变迁影像展”成功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使大家看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崛起为一座屹立于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的形象历程。
同时,努力打造“网上文联”,开通“廊坊文联”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打破原有“一亩三分地”的束缚,大力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的联络覆盖。组建成立全省第一家“网络作家协会”“文联万家”文艺志愿服务团。
●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市文联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注重打造具有持久效应的城市文化品牌,使得全市文艺人才不断涌现,队伍逐渐壮大。
廊坊的书法事业历经十几年的厉兵秣马、团结奋进,在全国渐成气候,一大批书法家在全国崭露头角、摘金夺银,形成业内公认的全国书法高地。2013年,中国书协授予廊坊“中国书法城”称号。
目前,我市拥有中国书协会员71人,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7人,3位书法家跻身“全国行草十家展”,3位书法家跻身“沈门七子”,著名草书家、廊坊书法院院长王厚祥跻身“全国狂草四人展”,著名行书家、廊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京闻编写的全国首部二维码《视频书法日历》提升了廊坊书法在全国的知名度,廊坊被全国媒体誉为“一艘年轻的书法航母”。如今,书法品牌使廊坊获得全国书法人才的青睐,集聚效应凸显,著名书法家张志庆、林峰、贺进、袁文甲等一批书法英才先后落户廊坊,使廊坊书法高地的根基更加牢固。
“京津廊戏曲大赛”和“舞动梦想舞蹈大赛”已成为京津廊三地票友的盛会,也是京津冀地区知名度很高的品牌活动。“廊坊曲艺大舞台”因其在城市社区的常年演出被河北省授予全省知名文化品牌,“廊坊书法大展”是全市书法爱好者追求艺术的盛会,厚植着书法艺术的沃土。“廊坊文艺成果出版工程”旨在积淀城市文化,不断推出成套分量的文化专著,如《廊坊历史文化丛书》6卷,《燕野文丛》4卷,《廊坊书法大系》10册,《张孟良文集》8卷等等,总计17套86卷,近3500万字,珍贵图片4000张,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
●弘扬本土文化
文艺工作需要载体和平台,一座城市也需要文化的流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魅力之所在。推进文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把眼前的热闹与永久的固化结合起来,这样文艺工作才会有扎实的根基。
为此,市文联协调各县(区、市)文联,上下同心,逐步抓出了一批艺术馆,主要有廊坊书法艺术馆、廊坊文联美术馆、浩然文学纪念馆、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李少春纪念馆、李兰亭纪念馆、贾广健艺术馆、廊坊非遗作品陈列馆、王厚祥书法艺术馆等。目前,这些场所的设施都非常好,全部对外开放,成为城镇公共文化资源,是市县两级文联开展艺术培训、艺术鉴赏、学术研究、艺术展示的重要阵地。
一个场馆就是一个阵地,它述说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故事,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服务着百姓的文化需求,是基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报记者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