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红色经典”是怎样铸成的

         《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01月定价29.00元

   “红色经典”《欧阳海之歌》创造的纪录:印数三千万,全国报刊一起连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齐口称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学生有了零花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买《欧阳海之歌》。有个女孩经常在午睡的时候偷着读它。她就是如今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在写《欧阳海之歌》以前,金敬迈已经在部队文工团当了16年兵,但“一事无成”。他演过话剧,但身材不够高大,不能演主要英雄人物;他唱歌,但嗓子坏了;他跳舞,没有从小练就的童子功,跳不了高难的动作;他吹黑管,水平也只能“叨陪末座”;他只好去管灯光,不想后来又摔伤了,连灯光都管不成。后来一个机会,领导发现他“还能写点什么,”这样就调到了创作室。

   1963年,金敬迈到衡阳挖掘题材。一天,金敬迈登衡山。陪同的师政治部主任说起有个战士欧阳海没管好马,在铁轨上行走,被火车给轧死了,这个“事故”害得连队评不了先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金敬迈立马去了欧阳海生前所在的连队。指导员说欧阳海调皮捣蛋。而其他干部战士人人都说欧阳海好,倒是那个指导员鸡肠小肚的,让战士们瞧不起。原来,欧阳海爱提意见,曾经模仿中苏论战《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社论的语调,写了一篇文章《我与指导员分歧的由来和发展》。金敬迈恍然大悟。“那时我只有30多岁,我是要写一个战士比领导强的故事。是我自己的历来思想的反映。”金敬迈后来说。采访了当时目击“事故”的见证人,金敬迈弄清了真实情况,推翻了“事故”之说:欧阳海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树为标兵。最后用舍身推战马、勇救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金敬迈的写作有了新的主题——从写一个战士比领导强,转到写英雄的壮烈事迹和成长道路。战士话剧团给金敬迈的任务是写独幕剧。可是,火车上不了舞台。金敬迈决定写小说。广州军区给了金敬迈一个月创作假。金敬迈特意买了一支派克钢笔,钢笔都写秃了。那时候金敬迈一家住一间房。天气又闷又热,他只穿一条短裤衩,点根蚊香,老婆在旁边扇扇子。夜晚把台灯用报纸罩好,因为孩子们第二天要上学,老婆要上班,他就趴在桌子上吭哧吭哧地写,不写完一万字就不睡觉。28天就写出30万字。应该说,他有好的素材,深厚的积累,良好的文学感觉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但文学功底不是十分深厚。当他拿出初稿后,是小说?报告文学?还是文学传记?连他自己也说不准是个什么体裁的作品。

   在《欧阳海之歌》初稿完成以后,金敬迈甚至都没有再看一遍,就被调去演话剧了。直到《解放军文艺》的副主编鲁易到广州,提出要看看他的小说。但金敬迈的字写得很潦草。鲁易让金敬迈读给他听,鲁易听得泪水涟涟。当场拍板要这部小说。金敬迈找人誊写,每抄1万字给2块钱,30万字60块钱。金敬迈翻箱倒柜,找出一对结婚金戒指和两块玉石,拿到东山的一家国营古玩玉器收购店去卖。店员说:“国家规定,金银禁止买卖。这对金戒指是不值钱的,但这两块玉石不错,一共43块钱。”誊写还缺17块钱,金敬迈的妻子自告奋勇把剩余的几万字抄完。

   1965年7月,《欧阳海之歌》在上海《收获》杂志上率先发表。巴金对金敬迈说:“响鼓也用重锤敲,你写的这句话好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0月出书。刘少奇看后,高兴地说:“这样好的书,印1500万册也不多!”彭德怀在西南大三线工作时,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边都带着《欧阳海之歌》。他将这本书反复读了三遍。全书共444页,他用红笔划了线的就有148页,写了批注的有80页,共1833个字,读到感人处连连落泪,点点泪痕都留在了书页上。部队、工厂、农村到处铺天盖地都在传读,电台里也在播送,全国的报纸都转载。全国杂志有的一期全是《欧阳海之歌》。小说里有个情节,在国防施工中,欧阳海抡大锤,连续二百下不休息。后来,许多青年也抡起18磅大锤学英雄,可是力气不够,挥打没几下就放手了。那么多转载,金敬迈一共收了2340元稿费,交了1900元党费。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对罗瑞卿、杨尚昆和谭震林等人说:“欧阳海牺牲在我的家乡湖南,要在他牺牲的地方为他铸像,让我们的人民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67年5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金敬迈说:“金敬迈,你是我们的大作家。”该书封面采用广东美协雕塑家唐大禧于1964年创作的《欧阳海拦惊马雕像》,这尊雕塑被评为“广东美协50年十大最具影响力作品”之一。

   欧阳海在他短暂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和雷锋被称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两座精神丰碑。《欧阳海之歌》是一个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交响乐。尽管它的个别音符难免打上了一个特殊年代的烙印,但其主旋律至今仍然激昂雄壮。

上一篇:[文史]《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诞生记
下一篇:[全国两会]两会代表委员畅谈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年来文艺界新气象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