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

  春节是一个立体性的、连续性的大年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其内容包含祭神、敬祖、守岁、祈年、贺春、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和习俗。从岁首祈年祭礼的上古时代到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过年这个节日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着。在这个绵延不断的链条中,过年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过年的诸多精神内涵却一直传承至今。我在此将这精神内涵简单归纳为:一颗感恩之心,一种团圆之乐,一个希望之梦。通过祭神祭祖,感恩天地护佑、祖先保佑,让我们在“衣食住行用”上得到了收获;通过亲人团圆,让我们尽享天伦之乐,尽情释放在“仁义礼孝和”方面的心理需求;通过贺春庆典,让我们于欢乐中憧憬在“福禄寿喜财”方面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1 感恩之心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为何这么讲?让我们先从春节的起源说起。

  关于春节的起源,通常认为始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而这种祭祀活动又发端于原始社会合祭众神的“腊祭”。段宝林先生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

  为了过好春节,古人在腊月就开始忙着祭神祭祖了。蜡祭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创世始祖女娲、教会了人们渔猎方法的人文始祖伏羲,还包括想象中的天神、地神、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向神灵们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感谢他们教会我们谋生的本领,让我们得到了温暖,收获了粮食,捕猎到了鱼和野兽。

  到后来,春节祭祀的对象,主要是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祭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

  比如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俗称灶王爷)的日子。传说灶神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特使,这一天要回到天上报告这一家一年来的善恶。祭拜的目的,首先是感恩他一年来驻守灶台,使一家人有饭吃;然后,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如今,随着厨房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灶王爷的画像已难见踪影。不过,门神却从古至今一直没被冷落。即便今天,许多人家在春节前都要在大门上张贴门神年画。门神作为守卫门户的神灵,驱邪逐鬼,守家卫宅,保一家人平安,我们在过年时当然要向其表达感恩之心。

  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还是财神。许多地方的习俗认为:吃团圆饭时放鞭炮,主要就是为了迎接财神。在有的地方,团圆饭一年比一年吃得早,边吃边放鞭炮,称作“抢路头”。大家相信:早放鞭炮就能把路头财神早点接到家,使这一年财运旺盛。

  春节期间祭祖,在许多地方是与祭神同时进行的,但也有单独祭祀的。祭拜之前,先是接引。迎接祖灵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绝大多数地方,祭祖的时间是在除夕夜,有的在年夜饭前就先请祖先,有的在子时到来前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在午夜零点准时接引。

  祭祖的仪式,各地有别。有的在除夕夜专设的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有的地方,将祭祖的仪式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家亲”而不是神,仪式在家中堂屋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只是供着祖先的牌位。在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

  虽然各地祭祖的时间和仪式有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礼敬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典和保佑,感恩祖先开创的良好家风、族风和开拓进取精神;呼唤祖先回家过年,同时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

  春节祭神祭祖的习俗能一直保留下来,是因为,我们的感恩之心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对丰收、平安、祥和的期盼一直没有改变。

  春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从古至今,春节习俗始终浸透着一颗感恩的心。

  2 团圆之乐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说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

  我们常说“新年快乐”!新年为什么快乐?首先就是能够与父母亲人在一起。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家人团聚更让人快乐的呢?所以,过年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无论天涯海角,即便舟车劳顿,都会想尽办法赶回家乡,与父母亲人团聚,赶上除夕夜的团圆饭。

  大年三十夜,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人的岁尾与年头。“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除夕,凝聚了中国人一年的亲情惦念,积淀了一年的离合悲欢。无论是在外打拼的游子,还是在家中留守期盼的父母,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一家人举杯同庆,欢声笑语,团团圆圆,这是每个人春节时最期待的事。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美酒佳肴,更是在享受着那份团聚的欢乐与喜庆的气氛。

  吃团圆饭,是举国上下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最为热闹欢快的时刻。丰盛的年菜美食摆满一桌,全家围坐在一起,共吃“团圆饭”,此时此刻,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心头的慰藉与充实感难以言喻。

  年夜饭各种各样的食物,往往都富含美好的寓意。在南方,不少地方有两样菜必不可少:一是象征“年年有余”的整鱼,二是象征“团团圆圆”的丸子(南方人俗称圆子)。北方习俗,则是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和吃饺子。饺子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和面,“和”与“合”谐音,“饺”与“交”谐音,“合”与“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饺子”象征着亲人团聚、家人团圆。

  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可见团圆确实是春节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一年一度的“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夕夜的家人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与满足,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年夜饭内容甚至地点等都有所变化,但变化的是形式,永远不变的是暖暖融融的爱意,是亘古不变的亲情。一年里再艰苦再困难,除夕夜面对从心底爱护自己的家人,我们都会自然地敞开心怀大笑大闹,给自己疲惫的身心一次任性的权利。

  年夜饭后围炉守岁,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守岁的目的,原是强固身体,延年益寿。为了防止瞌睡,许多地方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不好好守岁,第二年身体会不好。实际上,守岁的主要目的还是感恩父母,向老人表达孝心。许多人一年中少有时间陪老人聊天,除夕夜守岁,不正是一个借春节习俗陪伴老人和家人的好机会吗?

  如果说除夕夜的主题是家人团圆,那么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和亲戚朋友们的团圆。

  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从头至尾,始终洋溢着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3 希望之梦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到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在春节这个除旧迎新、送冬迎春的大好日子里,很自然的要满怀喜悦之情,载歌载舞地隆重庆祝这个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整个节日期间,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让人兴奋、充满激情、充满欢乐的习俗与活动。

  春节贺春的习俗很多,比如贴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多为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感恩天地赐予,祈盼来年丰收。

  比如挂年画、挂灯笼、贴窗花、贴福字。挂贴年画在各地都很盛行,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门前张挂大红灯笼、门上贴“福”字等习俗,除了增添节日气氛外,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比如逛庙会。这是各地人们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北京的庙会,闻名全国,如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等处的庙会,人潮不断,非常富有过年的民俗文化特色。逛庙会,除了拜神外,品尝风味小吃、玩游戏和购买风车等小玩意儿是重要内容。春节时到五显财神庙“借元宝”,是许多老北京人的重要活动。庙里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个巨大的金元宝,人们排着队摸金元宝,憧憬来年多多发财。

  比如舞龙灯。舞龙灯又叫龙舞,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舞蹈。一般用竹条或铁丝扎成龙形,里面安上蜡烛或灯泡,外用布或纸包裹,上涂彩色而成。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形象优美而矫健,被人们认为是吉祥如意和奋发腾飞的象征。所以,古往今来,东南西北,春节期间,都有舞龙灯的习俗。舞龙灯又被称为“耍龙灯”,在许多地方,耍龙灯不但要在本村本地耍,还要舞着龙灯到周边村寨和集镇去“大显身手”,以赢得阵阵欢呼为乐。龙灯在舞动,人们心中在祈祷:新的一年潜龙变飞龙,奋发向上冲。

  比如逛灯会。正月十五观赏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而实际上,许多地方的灯会从春节前就开始了,正月十五达到高峰。南京的灯会历史特别悠久,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就有了灯会。每逢元宵节,“灯火慢市井”,场面壮观,热闹非凡。2006年,“秦淮灯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正月初八,一些地方的习俗说该日是谷子的生日,大人要向小孩介绍各种谷物的相关知识,教育他们要珍惜粮食,并由小孩做一顿饭给家人吃。同时,要祭拜谷物的牌位,祈祷谷神保佑家里今年能实现丰收的梦想。另有一些地方,这一天有“放生”的习俗,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万物尽皆繁荣的美好愿望。

  春节期间各地的民俗活动还很多,诸如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等。整个节日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彩龙飞舞,热闹非凡;鞭炮声、叫卖声、奏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人们一扫平时的疲累态和严肃态,精神焕发,笑逐颜开。许多人除了四处观看各种表演及活动外,还会亲身参与到社火、秧歌、戏曲、舞龙的表演中,表现出“真我”的一面。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的喧闹和热闹,既是人们对自己一年成就的庆祝,也是辛勤劳作一年后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新年梦想不外乎就是平安顺遂、吉祥如意、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

  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自始至终,在欢乐中编织着来年的希望之梦。

  4 结语

  前面,我将春节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归结为:一次感恩的仪式,一出团圆的喜剧,一场狂欢的庆典。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是形成我们道德意识非常重要的基础。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感恩,是形成我们义务观和天职观的重要精神来源。既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祖先的庇护,我们不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吗?我们能不奋发努力作出成绩吗?只有牢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交出满意的答卷,我们才无愧于天地的恩赐和祖先的护佑。

  回家过年,家人团圆,本质上是对父母养育之恩和家人陪伴之恩的感谢,是对家庭和家族的精神认同。这是形成我们人伦道德的基础情感。没有父母哪有我们,离开了父母的养育,我们怎么能长大成人?我们不好好孝敬父母,还配为人子女吗?春节期间互相拜年,本质上是对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帮扶之恩的感谢,这是维系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至于春节期间一系列贺春祈年的狂欢活动,前面已经说到了,其真正含义是播种希望、编织梦想。梦想,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是形成我们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的重要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人就没有追求,没有前行的动力。我们现在都在谈中国梦,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来实现。只有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春节,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放飞个人梦想的时候。

  春节是中国人感恩上天赐予并宣示责任担当的节日,是庆祝亲人团圆并促进社会和谐的节日,是迎接万物复苏并勾画美好梦想的节日。春节文化体现出来的感恩思想、团圆思想和美好梦想,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责任、担当、孝道、友爱、追求、理想等积极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为丰富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人类认同公平、正义、民主,也必然会认同感恩、团圆、梦想这样的价值观。这就是中国春节文化的世界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团圆节和狂欢节。只要我们永存感恩之心,永盼团圆之乐、永做希望之梦,春节习俗就会永存,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就会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李鉴踪

上一篇:廊坊春节假期旅游吸金5亿余元
下一篇:【新春走基层】中华大庙会在香河县启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