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文化与科技等行业融合趋势凸显、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文化消费模式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新时期,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科技要素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有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数字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一直在20%以上。2017年5.5万家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7990亿元,增长34.6%。
数字科技成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加深,使我国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传统文化产业不再占据高位,与互联网、数字科技相关的产业形态上升为主导性产业和最大的增长点。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文化科技融合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技术革命将推动文化产业出现重大结构调整和优化。现在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今后5—10年将是技术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指出。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现代技术元素的应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各地,旅游行业推出基于数字科技的体验项目,网络动漫、网络文学和影视IP成为热点,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娱乐产品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文化产品的数字远程传播成为重要传播方式。可以看到,科技创新、网络文化娱乐生态、跨界融合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主要模式。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数字文化产业的逐渐兴起,让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冲击和考验,传媒业、旅游业、演艺业、出版业曾经的传统发展方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寻找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文化与科技、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从旧业态向新业态转变。
“说起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当前许多文化企业仅局限于互联网传播方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出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例如故宫做的3D清明上河图以及其他数字旅游产品,就是很好的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面对时代的变化,现代文化企业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找到进入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加强文化产业链与品牌建设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是根本。一大批文化企业正在高速成长,2018年上半年,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于“量”的增长,更应注重“质”的提高,最大的挑战在于形成产品结构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备的产业体系,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由于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大多时间不长,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少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现代文化产业链、文化品牌打造一直是短板所在。
“从影视产业来说,好莱坞是文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从图书、影视、游戏、旅游、周边产品等方面,已有IP的积累使其每年都有大量文化衍生产品营收。而我国大多数电影公司,目前只靠一次性票房收入,没有形成产业链和IP积累,这是差距所在。”陈少峰指出。
在我国,网络文学IP的影视、游戏改编火热。腾讯公司曾提出“泛娱乐”“新文创”等概念,在网络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多领域业务协同联动发展;旅游业与演艺、历史文化教育、文创产品的结合等,都形成文化产业链构建的初步探索。
“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只有拥有故事性、体验性的品牌才能成为受欢迎的品牌。文化企业要避免急功近利,应当着眼于长远,讲好故事、打造好的形象IP和产品IP,发挥企业的创造力,提升文化内涵。唯有此,才能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陈少峰认为,例如一些明式家具,是与古人的礼仪要求、生活方式结合的;故宫文创产品将历史文化与生活功能结合在一起,因此受到人们欢迎。
品牌的形成根源于优质的内容产品。文化企业应当提供怎样的内容、产品,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
金元浦认为,以文化消费驱动是关键。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要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优质产品,就要努力适应当前消费模式的变化。“目前,各地建设特色小镇、公园城市,农旅结合模式运用等,都依托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各地的创意产品大赛、旅游产品大赛促进了优质文化产品的诞生。”金元浦举例说。
对于企业自身建设来说,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进入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金元浦提出,一直以来,大部分文旅企业并未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体系,近期哔哩哔哩、虎牙、映客等平台的迅速发展直至上市,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转变观念,善于运用投融资等手段,开拓国际化的市场。
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
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基础性作用。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催生了一大批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公共文化服务更依靠市场的力量。张晓明指出,我国当前出现了两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以广电等传统媒体为主要媒介的、以在地硬件设施为主要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以新兴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在线内容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两大体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撑、日益融合,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生态。
“上海、天津等全国多个城市推出的公共文化云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与文化科技企业合作,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信息以及图书借阅、票务预订等服务,同样是科技革新带来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改变。”金元浦表示。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于大多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设施建设和维护方面,但内容建设相对缺乏。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机构、文化企业合作的方式,可以优势互补,与文化产业市场共同发展,目前已有一些成功实践。“文化场馆可以采用政府建设、企业运营的方式,盘活文化资源,例如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与企业签署协议,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销售、交流展览活动等方面合作共赢,值得借鉴。”陈少峰指出。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政府要保证对文化市场的调控能力,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政府的主导、引导、扶植与推动,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做好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铺路。
在政策扶持方面,过去资金直补直发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少,政府的帮扶作用更多在于方向引导、市场化引导。专家认为,当前文化产业政策已经有以产业政策推动为主,市场内生动力为辅的阶段,走向以开放市场、调动市场内生动力为主,以产业政策干预推动为辅的阶段,初期政策“扶上马”,最终将引导文化企业进入市场化竞争。
“从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的变化趋势看,跟文化体制改革配套出台的政策,由主要面向文化机构,正在转向支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支持性政策转向市场建设。如资本市场的构建、文化金融的合作等开放市场的政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张晓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