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廊坊历史文化沙龙:追忆民间文学作家张士杰

■廊坊历史文化沙龙

他留下了经典的“渔童”形象

——追忆民间文学作家张士杰的功绩


文化学者刘化田讲述中。


张士杰手稿


动画片《渔童》剧照


渔童形象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高原

“张士杰先生辞世已近四十个年头,可他的处事之道,他的作品依然驻足在人们心中。为什么张士杰短暂的一生会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8月4日,“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2018年第六期如期在市图书馆举行,安次区原地志办主任刘化田为读者讲述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张士杰,让大家走进他的创作之路。

到民间探宝,搜集整理传说故事

张士杰1931年12月9日出生在安次县董常甫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小时候经常住在外祖母家,他的外祖母给他讲些流传在乡下民间的各类故事。后来他整理出版了《龙河》《西瓜女》《灵子和傻子》《腊八粥》《聚宝盆》等传统民间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年参加义和团的部分老人还健在,张士杰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时间,走遍了武清(当年安次与武清县合并,称武清县)县的大部分村庄,搜集整理了大量具有风土人情的各类传说。

像很多初学写作的年轻人一样,张士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退稿,他从来不泄气,按照出版社和编辑的意见修改。他坚信这些经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故事,是民间文学的精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12月,中国民研会刊物《民间文学》第12期首次刊登了张士杰搜集整理的《灶王爷》《通天塔》《无梁寺》《金沙滩》《逆水行船》《烧画》《腊八粥》共7篇民间故事。这组作品以生动的情节,风趣质朴的语言特色深受读者好评。

第一组稿子刊登后,张士杰又把整理好的二十篇民间故事编辑成《龙河故事集》《西瓜女》寄给河北人民出版社。宋孟寅主任收到书稿后,赞扬《西瓜女》这本童话“可以与安徒生媲美”。出版社编辑称赞:泥土中的钻石,沙砾里的明珠。这部集子在1958年2月正式出版,同年5月《龙河故事集》出版。

从1958年4月开始,《民间文学》连续发表张士杰搜集整理的义和团故事,仅4月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红缨大刀》《托塔李天王》《铁金刚》《宗老路》《渔童》等11篇。紧接着,《民间文学》在第七、十、十一、十二期上连续发表了张士杰整理的多篇民间故事。

从此,张士杰名声大震。之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接连出版了《张绍桓包打西什库》等故事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张士杰搜集整理的《渔童》、《人参娃娃》拍成动画片,在全国放映后,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优秀奖,其中二十多篇故事被译为外国文字。《腊八粥》被编入高小语文课本。

1959年,张士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与此同时,他还被聘为河北省政协委员,当选为天津市人大代表。1960年,张士杰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翠明楼饭庄接见张士杰等17名文艺界代表,鼓励张士杰在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中继续努力。

张士杰在这样的困境中坚持学习与创作。从1957年到1963年的6年时间,张士杰共搜集整理发表各类故事146篇,共70多万字。

“除了贫困交加,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

六十年代中期,正是张士杰创作的黄金时期。可是由于当年的政治形势,驻董常甫村的“四清”工作队抄走了他的藏书,抄走了他准备依据史料撰写长篇小说《义和团演义》的12个采访日记本。紧接着,由于周扬在一次会议上曾提及民间故事的成就而受到迫害,因此张士杰也受到牵连,被打成“黑线人物”,从此他被迫放下写作的笔,一心养病读书。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士杰穷困潦倒,一家7口人的生活非常艰难,正如他在写给老朋友周艾文信中所写的“这两年多来,我除了贫困交加,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全家只靠我爱人一个妇女劳动力哺养几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平时看病等花销不说,就是每月购买返还口粮,都是现筹措和变卖家物,有时要等两个月再买。我的病很严重,特别是入冬以来,每天咯血、咳嗽、哮喘,有时发展为吐血,日夜瑟缩一团,因行动不便,手脚生了冻疮,只比死人多口气……”

在“十年动乱”的漫长岁月里,张士杰没有忘记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也受到了乡亲们的关心和朋友们的帮助,大家给他送粮送菜,生产队干部想办法照顾他的家属。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张士杰心里非常激动,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他下决心争取时间抓紧整理十多年前的史料,准备写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作品。1977年秋,他抱病参加了廊坊地区文化局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并在会上做了长篇发言,后来整理成一万多字,题目是《学习创作的点滴体会》,发表在当年廊坊地区文化局主编的《工农兵文艺》第三期上。

之后,他又在各级报刊上先后发表了《老团》《抄汉屯》等多篇故事。同年底,张士杰被评为省、地、县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并被聘为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78年秋,他带病出席了省第四次文代会筹备会议,并在会上做了15分钟的发言,讲了他的创作计划。

最后的岁月

河北省文代会议结束后,他继续为约稿的出版社赶写作品,每天凌晨即起,奋笔疾书,想尽快完成多年的心愿。然而,经过十几个寒冬的精神压抑和长期病痛的折磨,本来就疾病缠身的张士杰生命灯盏里的油耗干熬净了。

他病重住院期间,地、县两级文化界的领导以及村里的乡亲、朋友都赶到医院探望。他在病危期间,正是中美即将建交的前夕,他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坚持每天六点半必须收听中央台的新闻报纸摘要,晚上八点收听新闻联播。熟悉张士杰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文章写的好,还喜欢唱京剧,特别喜欢京剧《李陵碑》,喜欢唱杨继业被困两狼山,碰碑前的那段反二黄慢板。在住进医院的第三天早晨,他脸色微红,看上去情绪有些激动,竟用微弱的声音哼唱出“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恨北国萧银宗打来战表,擅抢夺我主爷锦绣龙朝……”这种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令人赞叹。张士杰弥留之际,再三叮嘱妻子张瑞祥,要自强自立,不能麻烦领导和朋友,教育子女要老实做人,实在做事,自食其力……1978年12月22日深夜,张士杰的病情恶化,最终离开人世,年仅48岁。

张士杰病逝后,文学艺术界的同志们深切怀念他。《民间文学》发表了纪念张士杰的文章。天津出版社、上海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遗作《秫秸船》《洪大海》《龙河的故事》,《新港》《河北文学》杂志发表了他的遗作《渔童》《浑河三变》……作家葛翠林、康迈千、叶蓬、周艾文、吴百行、刘章、长正、申伸等也都写文章纪念。同年,中国作家协会将张士杰编入《中国作家名人大辞典》。

1984年清明节前夕,中国民研会、河北省文联、廊坊地区文联在廊坊召开张士杰作品研讨会,国内三十多个文学组织、二十多所大专院校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民间文学作家。

       张士杰在暂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八本故事集,近200篇各类传说故事,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上一篇:文艺评论:洞察时代气象 创造文艺精品
下一篇: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