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处处留心,大力倡导读用结合,保持思想活力,注重智慧启发,滋养浩然正气

       ◎付秀宏

  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境界高远,又脚踏实地。他广受纳,求知若渴;贵有恒,徐徐用功;重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地说,任何人读书,都是一生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每日“要自学,靠自己学”,这都需要很强很大的自制力。

  一

  习近平青少年时代,上山放羊要揣上书,这便是自驱力,他把羊拴到山坡上,津津有味看书;锄地到田头休息,又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把一点一滴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他不觉得下乡的7年时光被荒废了,而是深深感谢那段时光,很多知识基础是那时打下的。这是有经历和境界的人的读书经验。

  2013年冬,习近平到山东曲阜考察,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释》这两本儒家研究作品大为青睐。正是源于孔孟“修齐治平”的古哲研究,使他愿意更深地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这是政治家爱看哲学书的根,习近平多次提及《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或其中的故事、名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坐标,习近平把读书当做立身做人的坐标轴,于是报国为民的志向无限伸延。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如果没有一个广纳胸怀和宽阔视野,很难想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何而来;没有一个笃定不移的读书状态和孜孜以求的谦虚之心,也很难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的读书境界,是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时间、不断汲取思想营养、提高执政水平的过程,是流连中国和世界经典著作、跃升自身读书境界的过程。读书,已成为他的重要生活方式。习近平读书处处留心,大力倡导读用结合,保持思想活力,注重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经典书籍的原理、观点、方法、经验,经长期积淀、孕育,潜移默化锤炼了他的品质和行为。习近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唐朝大批评家张爱宾曰:“文也者,其道焕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朝仪,人之文也。”凡有心从文者,仰观俯察、纵横策略,岂可不读书?读书一旦被热爱,就会变成一种血脉。习近平提出青山绿水和记住乡愁理念,其中就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氲氤情怀。他深情地说,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遗传基因,必须通过不断读书传承下去。

  二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习近平五六岁时,母亲带他去买书。母亲背着他,买关于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他买了。买回来之后,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母亲答:“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习近平从那时一直记到现在,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读岳飞成为少年习近平的“第一粒扣子”,少年青春,何处安放?习近平的答案是书籍、经典。他从小立志,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最大的爱好是有时间就去读书。

  习近平当知青是带一箱子书下乡的,每晚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读书如此如饥似渴,手中没读过的书越来越少,于是不断向人借书就成了大事。习近平因借《浮士德》,从一个知青点到另一个知青点,走了30里路。2015年3月,习近平谈及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当时路遥在陕北,习近平也在那里,他们都是喜欢读书的知识青年,以敦品自励与刻苦锻炼见长。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他心中引起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磨炼意志,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他也学着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时去淋雨,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习近平还特别喜爱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都记得很清楚。除此之外,习近平还读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国文学巨匠的作品,对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深有感触。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借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进行总结:“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2015年他在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到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并引用其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他对印度这个“文乡诗国”热爱有加,尤其对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十分喜欢。在离开福建宁德时,他曾引用泰戈尔访华归国之际的名句“什么都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以此表达自己离开闽东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读书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交流、探讨,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人读书的恬静之态,明亮而旷远的志诚之域,要用一颗柔软而富于接纳的心,从智者脉动,向群众交谈,与低者问询,透过无尽岁月传递思想智慧与精神力量。习近平正是这样做的,在河北正定与“草根作家”贾大山神交,谈读书、论写作,他看重大山身上“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

  习近平的读书境界和文学情缘,曾得到许多读书人的情感共鸣。他的读书生涯不仅在于增加自己的学养,更重要的是砥砺自己的品德。他喜欢杰克·伦敦的《海狼》《野性的呼唤》,更喜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第一次访问古巴期间,习近平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在习近平心底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是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的精神图腾。用生命去全力拼搏,融入到习近平的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了,至臻至远。

  习近平“文革”时读过冯梦龙的“三言”,“三言”里的很多警句,他都能背下来,还说自己到过冯梦龙为官的地方。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早上出发傍晚才到了寿宁。他对冯梦龙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做官感同身受,深深崇敬,对冯梦龙写《寿宁待志》,留下生命的踪迹,真情点赞—以顽强毅力对自然风貌笃定超越。

  文化、文艺与从政虽“隔行如隔山”,但也有一些共通的规律。比如,王愿坚跟习近平讲到过柳青,说柳青是一个陕西作家,1952年曾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后辞去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他的《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那儿得来的。中央或陕西省的政策文件发下来,柳青便知晓房东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施政就不是问题。所以,习近平强调,读书境界高低与否,既要站在“巨人”中间衡量,去体味“高远”“责任”和“格局”;更要扎根在人民中间同呼吸,不断体味人民的疾苦、期盼和心声。

  读书境界广博,才有“为黎民百姓”读书的志趣;读书境界深刻,才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的心胸。习近平紧抓新时代的使命,读书愈加勤勉,分析问题高屋建瓴,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习近平注重实地调查和潜下身去,把它们放在与读书同样重要的位置上,那是读大自然与人共同写就的实践大书。

上一篇:新华社|河北文安: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下一篇:《纳西族东巴画艺术百年展》在廊坊开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