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关隘重镇地 淀洼文化底蕴深
——廊坊与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同源对接
图为孟德明在讲述中
本报记者 高原 本报通讯员 陈建奇 文/图
5月31日,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廊坊举办,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盛事。作为献礼内容,“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当晚继续开讲,学者、作家孟德明为现场广大读者讲述廊坊与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同源对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以及一些前来参加图书馆年会的专家到场交流互动,盛赞这个持续五个年头的历史文化沙龙推出了诸多廊坊文化符号,极具意义。
廊坊为何要对接雄安新区文化?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此,廊坊积极对接雄安历史文化既是一项重要政治课题,又是文化同源的必然趋势。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中指示:要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要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平原建城,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今年4月28日,廊坊市委六届五次会议做出了“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全力服务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部署。我们有责任也必须同步研究跟进。
孟德明讲到,公元959年春,有个跨时代的命名,预示着这里边塞的军事防御功能画上句号,而“养百姓致太平”的城镇新格局由此拉开。后周皇帝柴荣施展他“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抱负,由开封进发,亲带部队北征辽国。打到冀中平原的白沟河,也即“三关”一线,便开始实施他的顶层设计——他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翻检,选取“雄霸”之意,为刚收复的“三关”命名:最西边的瓦桥关改作雄州,居中的益津关改作霸州。
一千多年后,这片广袤的土地又迎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契机,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举措问世: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历史发展的新进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这三个县,都是白洋淀沿岸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廊坊有三个县市即霸州、永清、文安与雄安毗邻接壤,共同位于冀中地区,所以搞好文化对接,我们责无旁贷。
廊坊与雄安有哪些同源文化?
“廊坊雄安一线是河北提倡的‘燕赵豪情文化的中心地带’。”孟德明说,我们最大的文化符号就是边关文化,我们与雄安自东向西一线拉开,冀中最大的历史记忆是两次边界经历: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燕南赵北一带,如今文安大城还有古长城遗址。其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武装的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第二个就是一千多年前,宋辽时期,而这个时期留下的文化符号更多,雄县是古代军事重镇,三关要地,一方名城,还留下了“杨家将镇守三关”的传说,三关由原来的关隘,就是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中国历史上具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各地都有一些关隘,在短兵器时代发挥着巨大的屏障作用。廊坊南部的宋辽三关更显得突出些:这里有硝烟,演绎出许多杨家将的故事。这里一度成为两国边界,有着广泛的边境贸易往来。
近些年,在冀中平原的地下,有一个令考古界兴奋的重大发现,在地下挖掘出大量由青砖修起的战道。专家们发现,这样规模的设施史书并没有记载,一定是军事性防御工程,于是他们想到了一千年前这里属于宋辽边界。经过多次论证,专家把它命名为“宋辽古战道”,并誉为堪称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地下长城”。
而这里,正好是宋辽时期“澶渊之盟”两国成为界河的白沟河一线。在雄县还设立了界河司,两国互相往来都要在这里办手续,不搞军事设防,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即我们现在的对外开放口岸。
“河北四榷场”
开启了千年前经贸往来的新格局
在讲述中,孟德明提到,宋辽双方设立榷场是写进两国国书里的。 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把早已写进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一带一路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往今来,对外贸易都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重要内容。它的表现形式是经济上的,而其内涵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要丰富得多。
河北平原的榷场也有这样的意义。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在边界设立了多个榷场,北宋主要在河北与辽和陕西一带与西夏。南宋与金在淮河一线设立多个榷场。而最著名的是“河北四榷场”。
据记载,想来榷场交易,客商必须领得证明文件,确立身份,找好担保人,才能交易,这里是特区,不是谁都能自由出入。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还有官牙人评定货物等色,兜揽成交,收取牙税。
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辽国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
澶渊之盟签订后的一百多年,便再没有终止,有研究人员分析,这其中榷场贸易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由于环境不同,两国资源互补,久而久之形成了市场依赖。
那么,榷场的收入到底在国家经济中起到多大作用呢?张昭远知雄州时“献言岁会(一年的收入)四榷场入中银(国库)”,帝(真宗)谓辅臣曰:“先朝置榷场,所以同伙,非所以计贸易之利也。”从宋真宗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榷场更多的是一种贸易姿态,在强盛的宋朝财政上也没有占到多大份额。
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到安新一带:“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鹊(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欧阳修曾经数次经过雄州,留下了《奉使契丹初至雄州》:古关哀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宋辽在河北平原设立的榷场,前后有16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它就在我们脚下,是一篇“根植于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好教材。
“从‘三关’古镇走进冀中平原,犹如迈进一道直抵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有着无限探究的欲望。以时间为坐标,我们会想象千年前古镇雄关的沉沉往事,自然也在憧憬今后雄安新区的无限辉煌。”孟德明无限感慨地说。
“三关”、古战道、榷场就在廊坊、雄安一带,这些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当今我们对接雄安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就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历史寄予我们的昭示。这就是文化上的对接,成为一种伙伴精神,共同共赢,借力发展。这些文化符号都是在历史长河发展中而产生的,也是一次文化交流与融合。
■记者手记
如何主动对接雄安文化
高原
雄安新区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我们要摆正姿态,积极寻找我们的同源文化,比如水乡,比如平原,找到我们的共同点。
同时,我们要知道,我们与雄安新区也有不同之处,知己知彼才能相融共通,才能做好对接。如白洋淀地区,现在被誉为“华北之肾”,是一片湿地,而我们地区这些年的水,随着根治海河消失了很多,我们还要去寻找、去探寻、去挖掘、去走访,了解更多的不同之处,才能求同存异,资源互补,这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