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河北文化产业如何打造“强力引擎”

       阅读提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南海之滨,春潮澎湃。5月中旬,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圆满落下帷幕。

  深圳文博会作为我国唯一 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它犹如一个窗口,不仅向全球集中展示着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见证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转型升级的重要历程,而且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产业领域的新成果、新创意、新技术、新业态,把文化创意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展会上,河北文化产业不断经历着洗礼和成长,未来,她该如何更好地启动创意引擎扬帆远航?

  观念 创意创新,推动文化产品转型升级

  深圳文博会走到今天,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创新创意。行走在文博会现场,随处都能感受到创新创意的产品和理念,挑战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

  近3米高的新昌青藤编织工艺品“滕王阁”由17位师傅耗时8个月制成,气势恢宏;几十盏大大小小的仙居无骨花灯,色彩耀目,引得观众不断拍照;衢州农民画成了创意富矿,印有二十四节气、乡村风景的工艺画、丝巾、背包,将美丽乡村的春风吹往世界;精巧的舟山木船让人爱不释手;代表衢州城市IP的“南孔爷爷”不仅附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莹白瓷,藏在创意纸胶带、帆布包、抱枕、茶杯、钥匙扣、挂件等特色展品中,更出现在绘本、短视频、表情包里……传统技艺、工艺美术是浙江文化产业的看家本领,本届文博会上浙江传统文创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用创意复兴传统内容,是让传统走出深闺的好办法。”宁波思瞰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严晓燕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浙江的许多文化企业致力于提取中国古建筑、陶瓷、纺织品等包含的传统纹样,设计制作成现代服饰作品,让中国元素成为时尚文创产品。比如该公司的“青蒿系列”文创产品,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灵感而设计,进驻瑞典诺贝尔博物馆之后,广受欢迎。

  追寻创意、寻求创新,已然是一股潮流,但是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创意创新绝非无根之萍,必须建立在对产品本土化和独特性品质的极大继承和发扬上。郑州展馆内的中原豫锦、山东展馆内的孔子文化IP产品、吉林馆内的长白山满族剪纸……“主打地域特色,已经成为文创产品品质的保证。比如刺绣,有苏绣、苗绣、川绣等,人们认的就是来自这些地方的刺绣,这是其他地方抢不走的,但是如果这些刺绣不在创意上下功夫,她们的路子也会很难走。这说明,当前的文创产品,不单求真,也在求新。”采访中,一位来自云南的采购商谈起了自己的体会。

  如果说,“真”是本土化、地域化特色的质量保证,那么“新”就是创意的无限彰显。这对于参加展会的我省省级非遗“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郭海博来说,感受尤深。他告诉记者,整个文博会现场,他的郭氏铁板浮雕可谓独一份儿,但是他丝毫不敢松懈。“因为铁板浮雕面临着进一步打开市场,走进更多收藏者乃至普通人家的诉求,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从题材、技法、风格上融入时尚元素,让这门艺术长青常新。”郭海博说,河北是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应该在打造河北特色文化符号上做足文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本届深圳文博会来说,不单“人”不同,“花”也不相似。行走在文博会现场,最大感受就是即便似曾相识,也甚少雷同。比如砚台、陶瓷、刺绣、书画、皮影、印刷、草编……这些一度遭遇低端模仿、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文化产品,在本届文博会上竟大放异彩。究其原因,就是各地参展商加大了对富有地域特色产品的内涵发掘,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创意升级不断推出产品,从而摆脱追随者的模仿。

  “一个真正认可创意、比拼创意的节点到了,创意终于成为共识,成为竞争的基本规范。”河北竹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苗秀芬告诉记者,如果说以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创意重视不够,导致低层次模仿扎堆,那么如今就是比拼创意创新,看谁拔得头筹,“你一定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精,把努力提升文化创意当作一场持久战来打。”

  资金 跨界融合,“文化+”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依然是本届文博会的高频词。漫步文博会现场,你会发现以“文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文化企业及其展品占比极大,展示内容相当丰富,构成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化+旅游”,让哈尔滨展馆的冰雪文化充分展现;“文化+网络”,让《斗破苍穹》《大主宰》《妖神记》等一批浙江网络作家作品把版权输出海外;“文化+数字技术”,让可视觉呈现的“数字敦煌”项目成为文博会上不可错过的亮点之一……

  的确,跨界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创新产业模式在本届文博会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河北而言,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虽已起步,但仍任重而道远。

  “怎么融合?向哪里融合?”这是困扰许多文化工作者的问题。在会展中心2号馆,郑州展馆的“文化+”新业态精彩纷呈,吸引了无数观众和采购商。咿啦看书APP、动画图书馆、百家姓衍生品、约克动漫罗力视频遥控车、小樱桃集团《星球大战》漫画刊物及电影衍生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由郑州智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17米长、两米宽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展示区和中华源光影秀展示区,实现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与现代高科技技术(全息幻影、大型弧幕技术、VR/AR虚拟增强现实等)完美结合,体现了河南“文化+科技”融合的新高度。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提给该公司负责人石增华时,他表示跨界融合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产生文化情感的共振。“文化不仅能活态传承,更要用新模式、新业态焕发活力。‘文化+’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找准观众的情感点,将科技手段、文化元素与时尚审美趣味、百姓消费需求相结合,从而形成有温度的产品。”石增华说,比如关于光影技术与姓氏文化的整合呈现,通过全息成像技术、数字技术和3D显示成像技术呈现,让每个人走到屏幕前都会停留几分钟查看自己的姓氏来源,生发问祖寻根之情。

“大企业还好说,小企业钱从何来?没有钱,怎么去融合?”采访中,不少参展商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苦闷。的确,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滋生与成长,离不开金融资本助力。但是,由于中小文化企业规模小、担保难、成本高,获得融资的机会非常少。

  值得欣喜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前,中央曾就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金融合作出台相关意见;本届文博会上,为促进文化企业成功对接资本市场,由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的“文化产业专项债券及产业基金融资对接交流活动”吸引众多政府、券商、银行、投资机构代表以及文化企业代表就文化产业债券融资问题展开交流。相信,今后随着文化产业专项债券等项目的推广,“文化+金融”领域的抓手将越来越多。

  一个更鲜活的探索也摆在眼前。本届文博会期间,山东首家文创特色银行“青岛银行文创支行”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文化企业的关注。该文创支行行长林海表示,他们支行就是为文创小微企业保驾护航,通过专业团队、专职审批、专属产品、专项考核“四专机制”,多维度运用信贷政策、产品创新,为孵化、培育新动能输血,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方面作出有益探索。据悉,目前,青岛银行文创支行已在动漫、影视、AIVR等文创产业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其中,通过调研分析,该行已对青岛一家动漫企业提供分批放款的信贷支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只要找准方向,采取更多行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可以让“文化+”衍生更多新模式。

  人才 智慧聚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穿戴上专业装备,伴随着机器操控,可以凌空感受“翼装飞行”的刺激;在“融入现代的传统之美”精品展区,人工智能修复、虚拟拍摄、动态拍摄等让观众现场体验“诗和远方”,充分感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利用柔性传感技术研发的智能手写本,可以让手写笔记存储为电子档,可通过视频回放整个书写过程,保存思考过程,并能实时分享……

  “文博会智慧聚集,说到底就是人才的比拼。”展会期间,我省代表团相关人士在谈及体会时认为,文化产品要推陈出新,文化企业要转型升级,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而目前,我省在这一领域的最大困境是传统工艺整体人才匮乏,新兴文化业态人才培养不足,存在断档和错位。

  “真正立志从事铁板浮雕这一行当的人不多,创新型人才更少。”郭海博告诉记者,随着客户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作品只能开始融合新技术才能实现。比如点睛,要在瞳孔中层次分明地呈现出蓝色光晕,得利用气焊高温让铁板氧化形成色彩变化。这些都需要潜心学习和琢磨,否则就只能吃老本,很快就会被淘汰。

  “人才难求,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更难寻。”采访中,几位其他省份的参展商也如此表示。一位来自西安的文化企业负责人说,他从事影视策划行业,尽管守着西安这样一个高校云集的古城,但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会电脑技术的不少,但缺乏高端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人才”。他希望,各地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人才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综合性人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娱乐、网络视听、工艺美术……“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文化产业是一个智慧高度汇集的产业,尊重人才,就是尊重创意、创新、创造。”邯郸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伟谈及参加本届文博会的体会时表示,在数字化发展、互联网推介、高科技引领的今天,政府部门一定要注重创新方式、搭建平台,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比如邯郸所举办的邯风郸韵文创大赛,此次能够成为文博会河北展区的一大亮点,引起大量游客和采购商的驻足咨询和关注,就是因为通过前期的政府引导,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聚了国内外创意人才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特色和潜力的优秀文创产品。

  “完善扶持政策,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培养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长效机制。”展会期间,我省许多专家学者表示,对于非遗文化产业,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培养非遗传承人方案,加大扶持激励力度,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其中。同时,要理顺机制,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比如,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纳入各类文化文物人才扶持计划支持范围,并定期选派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研究人员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此外,还应支持文化单位建设经营管理、设计开发人才团队,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优秀专业人才,使得人才培养逐渐趋于规范化、多元化、特色化,从而利用高素质人才促进文化产业不断进行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龚正龙)


上一篇:促融合创新 建共生生态——聚焦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走向
下一篇: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质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