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非遗”项目后屯音乐会在河北省园博会廊坊馆精彩亮相。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钢筋水泥间、车水马龙中,正是因为“文化”的存在,才使一座座城市拥有了独特的气质与风骨。而文化产业,这个将“文化”与“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与再造的新兴领域,日渐展露锋芒,成为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廊坊抢抓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将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重要抓手,摆放到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高站位、大视野、巧借力,使我市文化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实现了从“软实力”到“硬产业”的华丽转身。
2017年底,经省有关部门评估认定,“十三五”开局之年,廊坊市借力协同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6.53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居全省第一。
借势而为:依托区位优势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提起《国家宝藏》,这档由央视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但你或许并不知道,这档节目是在大厂影视小镇拍摄完成的。
通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和培育,大厂影视小镇正迅速崛起为京津冀影视文创产业的新高地。截至目前,小镇已签约超过80家国内外影视文创龙头企业,签约投资额超100亿元。而这个被称为“荒土里长出来的奇迹”的影视小镇,正是在依托北京打造“京东文创产业走廊”这一战略部署下打造而成的。
“廊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功能区,是京津发展主轴上的核心节点城市,这样的区位决定我们必须以绿色高端为产业特色,积极承接京津文化产业和资源转移,全面构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市委书记冯韶慧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定下了主基调。
为实现与京津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我市在紧邻京津的“北三县”和市区,精心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引进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项目。2017年深圳文博会上,我市重点项目签约总额达120.65亿元。目前,投资15亿元的中信国安影视中心、投资4亿元的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正加紧建设,投资30亿元的中产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中国燕郊影视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项目落户廊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档升级提供了动力。
扎根本土:深挖当地资源 实施“一县一品”工程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国是景泰蓝的摇篮,“京东大厂”是景泰蓝的故里。目前,大厂县的景泰蓝生产企业已有10余家。京锐景泰蓝作为较有代表性的老牌企业,目前销售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并畅销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并带动了300多人就业。
近年来,我市以传统文化、自然资源为依托,把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传承与推广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京津冀中华大庙会”“河北·胜芳民俗文化节”“杨家将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实现了旅游品质与文化底蕴的双促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集群,构筑了年创产值60亿元的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园等“名园”;全面开发各地文化产业潜力,构建“小城镇、大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了年产值5300万元的第什里风筝小镇等“名镇”。在“三名”集中建设的发展中,廊坊的文化产业遍地开花。
突出民族手工艺特色的大厂、北方最大古典家具之乡大城、以家具城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的香河……通过深入挖掘、利用和保护,我市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工程,支持各县(市、区)立足实际,打特色牌,做优势文章,使各县(市、区)拥有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元素,成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廊坊模式”。
相融共生:文化事业繁荣 筑牢文化产业根基
2017年,是廊坊“文化自信”得以充分展示的一年。这一年,廊坊文化“走出去”步履铿锵。
11月29日,波兰华沙,这座与廊坊相距7000公里的城市,在这一天刮起了浓浓的“中国风”,中波文艺院会暨中国廊坊文化走进波兰活动在华沙皇家瓦津基博物馆国王剧院上演;12月12日至15日,“放歌新时代·廊坊文化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在石家庄举行;12月13日至14日,在“廊坊文化走出去 精品文艺进北京”活动中,我市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上演。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就好比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便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便为文化产业发展筑牢根基。这一点,在廊坊文化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当前,我市正着力推动“梦廊坊”文化产业园、百世金谷燕郊国际产业基地、鲁能生态文化区、中国廊坊印装产业园、大城红木文化产业新城、壹佰剧院、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国华影视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园区不断加快建设进度、拓展规模、提升档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