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为廊坊而骄傲:文化事业百花争艳 百姓畅享文化盛宴

赏徐悲鸿画作、听兰亭故事、学王羲之书法,近日廊坊市博物馆陆续举行特色展览,为市民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同一时间,北京京剧院名家连续送经典剧目进廊坊,市民在家门口的剧院畅享顶级国粹艺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和文化成果,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今年65岁的马子兰是阳光50舞蹈队队长,“几年前,我刚退休时就加入了舞蹈队,那时大家还有点害羞,就在陵园那块儿排练,遇到刮风下雨只能停止。去年广阳区群艺馆装修后,我们就在这里的舞蹈排练室排练,环境好了,人也越来越多,姐妹们一起锻炼,还有免费的专业老师教学。这几年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化可真大!”

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尽享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强力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联美术馆、好人善行功德馆,以及霸州博物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范家坊工笔画院,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同时,全力打造“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市到县,从城到乡,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

品牌活动常态化

“我在网上看到这个周末举行‘书香廊坊’主题讲座,给孩子预约了活动,周末可以带他一起感受朗读的魅力。图书馆经常举行公益读书会、主题讲座、文化沙龙等,可以让大人孩子一起学知识。”市民王先生说。

我市通过常年持续的品牌活动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丰富百姓生活。连续坚持20年开展“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连续10年举办“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梦想如歌”合唱艺术节、“百名画家画廊坊、百名摄影家拍廊坊”优秀作品巡展、“文化体验小镇”、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博伴我成长”、文化体验大讲堂等十大系列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开展百场以上精品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此外,一批特色鲜明、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在廊坊相继涌现——香河县被授予全国“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先进县”,文安县在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安次区“夕阳红”宣传队和被誉为“老百姓自己的剧团”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改革经验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誉……

多元均等普惠民生

“轻点鼠标,网上预约文化活动,再到剧场观看高品质的演出。”市民王先生就是通过“文化同行”的网站为孩子预约的活动。

我市践行 “互联网+文化” 模式,建设 “文化同行”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整合全市文化服务项目,采取“文化团购”“免费预约”方式提供“点餐”服务,建立快捷反馈渠道,以需定供,已吸纳5家民营文化公司加盟公益服务。2015年10 月上线以来,开展可预约文化活动400多次,点击量超过150万,注册会员达20万人。

在大力推进文化服务多元化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从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体均等三个方面着手,通过解决编制、内部调剂、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方式,为每个乡镇街道文化站配备至少3名工作人员,为每个村和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健全了4000人的基层文化队伍,建立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98个。

除此之外,我市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2200多场次,农村电影放映近4万场次,为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22台,年均下基层开展各种活动和培训辅导700余次,在廊坊城乡营造了处处欢歌热舞的浓厚氛围。(杨巍)


上一篇:廊坊市开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下一篇: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