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肯定了过去5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对文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了新目标,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要,当然也包含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需要。因此,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地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普遍心声,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艺术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的河床里打捞出有质感、有温度、有分量、有内涵的创作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党的十九大举旗定向,吹响了全党全民团结奋进的号角。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攀登艺术高峰成为了文艺界的共识。就话剧来说,它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文化变革所产生的一种新型舞台艺术样式。到今年正好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话剧在长期发展当中,积累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追求。比如说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位年轻编导,他曾经近20次前往西藏,只为了创作一台反映西藏地区人民生活的戏剧,在西藏,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点情况,他完全不会藏语,但是走到一家藏族人家,仅凭着温暖的、友善的目光,他们就进行了心灵的交流。现在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生活蔚然成风,很多人扎根基层。

目前来讲,不仅一些国有的话剧院团创作出来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它们都有多部优秀作品,而且在一些边远地区,比如云贵川地区,以前话剧演出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资助的力度加大,这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戏剧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进步。

在历史上,中国话剧曾经有过经典的作品,比如说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日出》《家》《北京人》等等,比如老舍先生的剧作《茶馆》。《茶馆》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洲巡演,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在新时期,我们也曾经出现过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比如说《桑树坪纪事》等等。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出现了一些很有内涵、很有经典潜质的优秀文艺作品,我对将来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产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的史诗性作品很有信心。

优秀戏剧作品应当具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个条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在题材上,如果把时代生活比喻成一条滔滔的大江大河,那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从生活的河床里捞起那些最有分量、最有含量、最有温度、最有质量的生活素材,在这样的素材基础上加工完善整理,才能谱写出优秀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也是一部好作品所必须具有的条件。近年来,话剧特别强调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观众共同创造。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有好的观众,需要有好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文化发展时期,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创造出从文艺“高原”向文艺“高峰”迈进的作品。

文艺理论家冯牧先生说过,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好的戏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不是评奖评出来的,而是人民大众的口碑颂扬出来的。你的推广宣传说得天花乱坠,老百姓不满意,他照样用脚投票,不去看你的戏剧。近年来,文化部、各地文化系统,不仅重视剧目建设,也十分重视戏剧评论工作,比如开展“一剧一评”“一团一评”、组织评论人才培训班等,努力提高评论人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指导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正邪,同时大力提倡说真话、讲道理、重辨识、重审美的文艺评论风气。评论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戏剧评论一方面让戏剧作品在不断打磨中成为精品,另一方面引导普通观众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今天,一些好的话剧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剧场里人头攒动已是常态,演出市场十分活跃。仅北京一地,每年新创剧目就达到400多台,大小剧场的演出总量达五六千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的剧目不在少数。因此在我看来,话剧艺术的发展,一是要立足本土,走出一条现代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创作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三是要塑造有中国底蕴、有民族精神、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四是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努力打造艺术精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作者:宋宝珍 十九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 【光明论坛·温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下一篇:风正好扬帆:文化繁荣丰富百姓内心世界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