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中国文化报:河北廊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见成效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作为“京津走廊明珠”,因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全国最大的“飞地”(北三县:大厂、三河、香河),河北廊坊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廊坊作为区域合作、融合发展排头兵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也为廊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撑。


 

2015年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正式颁布,以及《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京津冀图书馆联盟等相继宣告成立。一时间,文化的建设与复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民生建设的新高度,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


 

作为“中国龙凤文化之乡”“中国书法城”“中国合唱基地”,近年来,廊坊涌现出众多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大厂评剧团的文化体制改革、霸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安的“文化植被”建设模式、香河的农家书屋建设经验等,得到了充分肯定。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该市紧紧抓住乡镇这个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和均等化的关键点,围绕“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制度设计课题,着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一场融合对接京津、贯通市县乡村四级行政的文化大戏正悄然开幕。古老的中华文化基因,在这片京畿大地上,重新落地生根,绽放活力。


 

三河:探索基层文化建设新模式


 

2014年,廊坊确定三河市为制度设计落地实践的试点地区,在制度课题研究过程中先行先试、边探索边验证。2015年11月10日,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工作现场会在三河召开,推广“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建设经验。2015年12月11日,北京市大兴区文化系统100余人来三河市学习考察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验。


 

三河市位于廊坊的“北三县”最北端,也是河北仅有的两个全国百强县之一。其所辖的燕郊镇,因距北京天安门约30公里,一度成为众多“北漂”安居置业的首选,也因此成就了三河的发展活力。在廊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三河市又被河北省确定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


 

“创建工作即将迎接国家验收,各县(市、区)文广新局要有时不我待的主动态度、事在人为的思想认识、志在必得的勇气魄力。”廊坊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李克俭在推进工作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三河市“谋事精准、做事精致、成事精典”的工作方法,为顺利通过国家示范区验收贡献力量。省文化厅领导表示,三河试点为全省探索了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模式。


 

为了达到全面建成、突破瓶颈、突出亮点,廊坊市专门组建了由市政府部门、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南开大学以及当地公共文化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将顶层设计与社情民情相结合,推进制度建设,引领示范区创建。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起草了《廊坊市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课题研究报告》和《国内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廊坊市政府颁布出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服务规范》、《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乡镇群众自办文化管理与扶持办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等规范性制度文件,构建起一个规范、五个办法为内容的“1 5”制度保障体系。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体系化入手,制定系列相关政策,既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的总体政策,又有关于经费使用、服务监督、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具体政策。很多政策直接来源于当地的实践探索,如《乡镇群众自办文化管理与扶持办法》。各政策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 参与本次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柯平评价。


 

在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霍宝功老人是常客。“我从小就喜欢下象棋、写字,但以前条件差没机会学。镇里建成了文体活动中心,只要有时间我就来,冬暖夏凉,还有老师指点。”他说。


 

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以发展群体活动为特色,建筑面积1233平方米,占地2000平方米。多功能厅、书刊阅览室、文体科技培训室、棋牌娱乐室、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3D影院、展厅等一应俱全。该中心主任周宇说,这里是“没有门槛的培训学校、没有门票的电影院、没有围墙的剧场。”


 

位于泃阳镇南端的兰各庄村,全村共有548户、2016位居民,文化广场建筑面积290多平方米。该村党支书俞永军说, 开始动工时,好多老百姓对这项利民工程不理解,投入使用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如今,特别是在夏夜,周边的陈各庄、魏各庄、马各庄,以及中门庄的村民,都会赶来一起活动休闲。


 

三河市文广新局文化股股长李伟介绍,如今,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共建成4个,建筑面积都达到了1000平方米以上,而且一镇一特色。黄土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以保护和发展京东大鼓省级非遗项目为特色;段甲岭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太极通背拳省级非遗项目为特色;李旗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以发展评剧艺术为特色等。


 

在村一级,各文体活动中心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配备多功能厅、图书室、资源共享室、棋牌室四大功能用房,配建有12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广场。目前,在全市395个村街文化活动室全覆盖的基础上,在中心村筹建了102个村民文体活动广场。同时,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直接融合了便民服务站,提供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民事代办等服务功能,打造成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得到了村民百姓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在廊坊的制度设计理论和政策指导的基础上,三河市探索出一条新路:将乡镇文化机构的管理权限上移,采取“县管乡用”“县聘乡用”.一是打破用人体制束缚。由县级文化部门聘用有文化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文体活动中心负责人,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为每个中心配备2名大专以上学历、有专业特长的专职工作人员。二是保障专项经费。按照《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要求,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经费20万元以上。三是统一资产管理。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的固定资产统一划归县级文化部门所有。


 

通过垂直管理,使得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机构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从原来的无人管理、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周7天免费开放,周周有演出,每个村培养4人以上的文艺骨干,村民文化队伍遍地开花。此外,该市的文化志愿者协会已吸引文化志愿者队伍137支,文化志愿者5700余名。每个村街、社区均有两支以上业余文艺队伍,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


 

三河市文广新局局长何振文称,三河市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规范,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和改扩建设,以市文化中心为龙头、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为枢纽、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为基础的高标准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了“政府搭台”与“百姓唱戏”的良性互动,“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农村十分钟文化圈”初显成效。


 

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在三河调研中表示,三河文化设施建设突出了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建设标准高、设施全,软硬件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真正成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三河要紧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机遇,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打造文化民生高地



  2015年,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验城市为契机,廊坊切实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进万家、免费放电影、给基层农家书屋增添图书等活动,充分发挥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及公共设施共享工程,文化大餐已成为提升民生指数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要高效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介绍,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大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城乡。


  从市到县,从乡镇到村,在市政府的科学规划和积极作为下,廊坊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在廊坊,城市中心不是富丽堂皇的商业项目,而是文化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内,是市民运动休闲的身影,是放声的歌喉。正如廊坊市市长冯韶慧所强调的:“文化建设不仅有条件、有能力,而且必须做好,因为这是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基本民生。”


  在廊坊市区,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均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廊坊市图书馆还专门设立了盲文书区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并为残疾人提供代办借阅证、送书上门等服务。


  位于城市中心的三河市文化中心,投资4.8亿元,占地4.5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98万平方米。集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戏楼、电影院、规划展示馆、体育中心于一体,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集散地。在与三河同属“北三县”的香河县,总投资3.6亿元的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同样是一个文化综合体项目,目前3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已经封顶。


  此外,在廊坊下辖的其他各县(市),固安县影剧院、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霸州市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永清县李兰亭纪念馆、五彩音乐文化广场,香河县市民广场等一大批城区标志性场所和文化设施均实现了高利用率和高演出率,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廊坊市文广新局局长邵二玲介绍,作为建设文化体验城市的重要抓手,示范区创建工作被摆上了重要位置,市县两级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的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撬动财政和社会投入超过20亿元,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为了实现文化共享快享,廊坊专门建立了“文化同行”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天天读”图书馆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两批4个县级图书分馆、1个街道分馆、5个社区分馆,5个院校联盟馆,1个企业联盟馆,1个民间图书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配置了11台流动图书服务车,让图书馆成为了百姓的“文化超市”.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廊坊市每年用于群众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截至目前,该市建起了10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309个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3212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组织了13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走村串镇每年为农民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8万场次以上,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的群众实现“一村一月平均观看一场电影”.“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9届,每年都吸引数十万群众踊跃参加。


  在队伍建设方面,廊坊市采取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相结合。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3319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各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城市社区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通过建立数据档案、组织交流活动、开展培训辅导等方式,扶持和带动民间业余文化队伍发展壮大。


  打造京津冀文化联动“桥头堡”


  2015年岁末,廊坊文化建设不同寻常的热闹。2015年10月21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在京成立。廊坊与另外10个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单位共同签署了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今后京津冀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将在资源、活动、服务、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共建共享,成员单位将通过文艺展演、非遗展示、干部挂职、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深度的交流与合作。


  2015年12月2日,由中国合唱协会、京津冀三地群众艺术馆、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中国合唱协会(廊坊)合唱基地授牌仪式暨“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举行。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与廊坊副市长刘文萍共同为合唱基地揭牌,廊坊市由此成为第7个被授予合唱基地的城市。


  廊坊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活动是廊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项重点工作,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培育中国合唱基地等新的文化品牌”的目标要求,展示了示范区创建和群众文化发展的成果,加强了区域文化联动,推进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之间深入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2014年以来,在京津冀文化联动工作中,廊坊可谓使出了组合拳。据了解,该市相继推出了“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首届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京津冀飞叉交流展演大会、匠·艺--2015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京津冀“古风遗韵”传统音乐交流研讨会、“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东城·廊坊文化联动系列活动、“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项目合作、“受命北疆--青铜器背后的燕国故事”京津冀古代历史文化系列巡展、“梨园韵·两地情”--廊坊·武清区域文化联动戏曲晚会、“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廊坊·津南区域文化联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既加强了合作交流,也让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了文化盛宴。


  据了解,2016年该市将进一步加大联动力度,比如在联盟成员单位之间举办“中国梦·廊坊梦·百姓梦”优秀美术摄影作品巡展;“五一”期间举办第四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届时将邀请联盟成员单位;组织本地优秀非遗项目参展参演,扩大区域特色文化影响力;2016年夏秋季节举办第四届廊坊合唱艺术节,邀请联盟成员单位组织本地优秀合唱队伍参加;谋划试行“京津冀文化旅游一卡通”,推进“互联网 ”模式下的文化与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培育和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消费。一系列有序的规划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让廊坊日渐成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上一篇:2015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文化联动综述
下一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部署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